作者:索寒雪
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的“新大陆”,港资珠宝商周大福用了10年时间调研中国市场,用了8年时间开店,目前终于按耐不住对内地市场投资“激进”——斥资40亿在二三线城市紧急圈地。这也是近年珠宝市场最大的一笔投资。
外资紧逼 周大福受触动
在近日香港国际珠宝展上,周大福珠宝公司总经理黄绍基不时张望会场,焦急地等待着同为嘉宾的广东金银首饰商会会长甄伟钢。按照周大福的一贯做法,每当有重大“举动”,一定会施展“政府公关”,加紧与内地协会与商会的联系。
此番黄绍基心中的大计,便是5年内投资40亿元,增加400家中国内地的分店。
虽然周大福还稳坐国内最大的珠宝连锁店机构的交椅,在国内拥有400家分店, 7000名员工。但是这一切并不能使黄绍基完全安心,“近3年来欧洲品牌的加入,需要引起关注。”
未雨绸缪的周大福甚至在公司成立了75年后的2005年,更换了品牌标识。“我们认为新的品牌标识能够更好地体现老企业的现代感。”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在为“5年内迅速占领二三线城市”做着准备,黄绍基透露在这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里,周大福的目标是成立120家分店。据悉,这些分店将集中在“人群时尚、热衷接触新事物”的华北、华东地区。
对于,周大福40亿火拼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做法,广东金银首饰商会会长甄伟钢并未有多少吃惊,因为“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珠宝竞争已经达到饱和,大中小各色商家都在参与竞争。二三线城市将有更多的机会”。
让周大福不安心的一幕还是上演了,国外企业同样不惜血本,试图打开中国内地市场。
2006年,比利时钻石加工贸易公司“欧陆之星”同样做出了斥资1亿美元在国内开设百家连锁店的计划。其中国区CEO沈东军透露:“‘欧陆之星’在中国的投资将最终达到10亿美元。”
珠宝业暗流汹涌
珠宝大鳄们挥毫一掷都是上亿的资本,而中国珠宝业的回报也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根据中国宝玉石协会的预测,目前国内珠宝首饰产业正在以15%的速度持续发展,2010年国内的珠宝首饰年销售额将达到2000亿元。不断扩大的市场,正在刺激着珠宝巨头们的“神经”。
香港贸发局经济师袁兆勇告诉记者,近年来,香港珠宝业出现了大幅“北移”的情况,并且生产能力快速增加,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钻石加工国。
广东金银首饰商会会长甄伟钢更是罗列出一串惊人的数字,“2005年中国黄金产量达225吨,白银达6000吨,分别名列世界第四和第三。而铂金的消费量更是超过了世界消费量的一半。”
与房地产行业一样,国内涌动的热钱,同样没有放过珠宝业。近两年,钻石和铂金、黄金价格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向上攀升。2005年,翡翠价格的上涨达到了惊人的50%,而不明身份的炒家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
据业内透露,由于翡翠价格上涨迅速,上海和南京一带已经衍生出职业的翡翠炒家,而浙江的炒金团更是“名扬一时”。“与房市、股市相比,翡翠、黄金市场并不算大,但是,几千万的资本就足以将局部市场炒热。”
对于周大福、“欧陆之星”这样的珠宝巨头们参与资本的游戏,增加自己的砝码,多渠道获利似乎不难理解。
港资“李鬼” 将遭清肃
除了国际珠宝巨头,周大福的扩张之路上似乎没有别的敌人。“那些在二线城市,假冒香港品牌的珠宝商,早就为真正香港品牌的到来铺好了路。”一位业内人士似乎早就料到珠宝业会有这么一天,“现在不少企业为了给自己贴金都声称自己是香港的珠宝公司,采用的都是国际设计师,李逵、李鬼的故事不时上演。”
其实,在珠宝业界,“成为”一家香港企业并不难,“只要去香港注册一家空壳公司或者一个品牌就可以。”“国内珠宝品牌近万个,有十分之一声称自己是香港品牌,其实真正香港出身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个以内。”
此外,对于珠宝的设计款式,国内商家们同样缺少“专业”精神,更多的时候则是“抄袭”。“稍加修改便不构成侵权。”据悉,参加各式珠宝大会已经成为珠宝商寻找“灵感”的主要方式。
显然,国际珠宝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2006年有近2000家国际企业参加的香港国际珠宝展,主办方明令禁止,严禁携带相机进入会场,同时禁止使用照相手机。
但是,“欧陆之星”沈东军认为,真正让国内企业“伤筋动骨”的灾难是,国内企业形象上的退化。“那些缺少时尚感的老字号,正在随着顾客年龄的增长,而被边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