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树雄 赖行之
以《汽车品牌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作为分界,前后7年的中国车市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阶段:2003年警示,2004年感受,2005年触痛,2006年、2007年医治,2008年、2009年康复。2006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拐点之年。今年中国车市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数?
制造商:内外交困,矛盾重重
2003年底至2005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摩拳擦掌、高歌猛进、利好不断,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们仿佛看到了一丝“治车救市”的曙光,纷纷开足马力,瞄准海外市场,或在国外设厂外产外销,或直接批量出口。然而,火爆一时之后事与愿违:吉利在马来西亚的CKD项目被迫暂停,原因是马来西亚实施了贸易壁垒保护政策,将事先商定的“本国设厂,就地销售”条款转变为希望吉利汽车“本国设厂,产品外销”,这与在中国设厂出口海外毫无二致。2004年曾轰动业界的奇瑞汽车大批量出口美国的计划,眼下也要因标准问题而暂时搁浅。江铃陆风汽车在欧洲经历“碰撞门”事件后,对外亦低调了许多。出口之路被堵截,中国汽车制造商不得不重新回归本土市场。尚待开发的国外市场困难重重,销量难以骤增;而国内市场也正处于理性调整阶段,需求平缓,矛盾重重。
实际上,中国汽车制造商要面对三个矛盾,既不能刻舟求剑,也不可缘木求鱼。这三大矛盾是:新产能与旧库存的矛盾,新产品与旧市场的矛盾,旧产品与新市场的矛盾。
而盲目希冀通过新品上市来改造或升级旧市场,无异于刻舟求剑。如何为旧产品找回与其匹配的旧市场,怎样为新市场推销并不过时的旧产品,是车商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没有利好,但坏消息频传
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汽车厂商的利润普遍下降了四成,汽车经销商普遍严重亏损。而2005年10月1日颁布施行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加大了汽车市场整治规范的力度,市场竞争日趋惨烈,管理调控却更加严厉,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另外,燃油税、消费税征收问题也让中国的车商们眼前灰蒙蒙一片。
国内车市平淡无奇,国际车市却不断恶化。欧美许多大的汽车厂商出现严重亏损,大幅裁员,对工厂或关联公司关转并停等措施频繁施行。如美国通用准备裁减总部4000多个行政办公职位;福特关闭了拉美8家汽车装配工厂。续又传闻美国通用等厂商因规定了销售最低限价在南非被处以高达500万美元的重罚。
在这一背景下国外上游厂家的遭遇,必然会波及本土上、中、下游车商,因此,2006年中国车商的日子将会更难过。
市场开掘及培育能力下降
所以这样描述今年可能出现的车市乱象:你有我有大家有的营销手段将会致使车商们抱成一团、打成一片、短兵相接、同锅相煎。
整齐划一的办公管理软件、客户服务软件普遍采用后,车商的管理水平上去了,而市场的开发能力却始终没有提高。尤其是日益趋同的营销手段,更是让众车商们乱了方寸,找不着通往市场的大门。
与此同时,广告冷藏了,公关收敛了,车展套牢了,新车上市不灵验了,降价促销失效了,车商们的市场创新能力下降了!
没有硝烟的“冷战”结束
这里所说的“冷战”,是指众车商们为应对车市宏观环境的恶化,彼此达成“和平共处、静观其变”不作为的默契,并采取没有硝烟的休克疗法等防卫措施来适应的一种独特的市场生存形态。
其实,中国车商的淘汰赛早在2003年就已经拉开,只不过是当时的淘汰规则比较怀柔,由车商们自愿主动退出。2004年属警示缓冲阶段,让车商们自省求变谋发展。2005年亮灯举牌,让车商们自救,并开始给一些落伍的车商出示“红牌”罚其出局。
在这3年间,有的车商积极应对,适应变化,找到了生存发展的突破口,成为合格车商。也有的急流勇退,干脆放弃:有地产背景的车商斩掉汽车,重回地产;有的跳跃到做酒店、旅业;有的转型做会展。这些主动出局的车商绝大多数都是违规在先的汽车大卖场。
还有更多的车商(单一品牌4S店或拥有3至5个或更多品牌4S店的集成商)都抱有侥幸心理,一面四处搜寻买主,但更多时候是静观市场,等待转机。他们当中也有垂死挣扎、苟延残喘的,他们都希望车市的寒冬早点过去,或希望惨淡的车市已经结束。
但有一点敢肯定的是,最残酷的车市考验阶段即将到来。而此前的考验好比打针治疗前用酒精棉球的搽拭消毒、不痛不痒,又好比“动手术”前的麻醉,毫无感觉!
(丁树雄系《中国汽车商战》一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