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传统医药申遗要的是名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 09:49 北京晨报

  我国传统医药博大精深, 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创造

  核心提示

  我国传统医药年内“申遗”

  和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古琴比起来,中国的传统医药走上“申遗”之路似乎令人感到一丝惊异。此次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人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就表示,传统医药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绝不能用“日益壮大还是日渐式微”这样简单的词汇来判断。他更坦言,传统医药申遗,要的其实就是一个“名分”。

  1.草案完成 年内申报

  今年春节前后,沈志祥一直忙于和参加此次传统医药“申遗”工作的专家们进行研讨,讨论中国传统医药申遗的具体内容。经过多方论证,在春节前的一次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会议上,专家们终于确定,将涵盖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等八小项内容的中国传统医药“打包”,整体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医药申遗程序正式启动。

  “我们为正式启动‘申遗’已经工作了两年多。”沈志祥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已经开始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酝酿,一方面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仔细的调研,另一方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沟通。当时的初衷之一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关注申报,为防患于未然,中国也应积极申报”。

  按照传统医药“申遗”的时间表,去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对有关传统医药进行最后的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并开始编撰保护名录。目前,“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案”的草案已完成起草,预计年内可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

  沈志祥表示,“申遗”是一个系统繁杂、任务量很大的工作。传统医药申遗要过“国家级”和“世界级”两关”,即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再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博大精深 “整体打包”

  传统医药博大精深。在记者刚刚拿到的一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订的《中国传统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此次“打包申遗”的八项内容打印了整整11页,其中既有阴阳五行、奇经八脉、望闻问切等传统医药实践观察方法和知识体系,也有饮食养生、五禽太极等养生哲学,更有推拿拔罐、针灸汤剂等治疗方法、组方理论。此外,蒙医、藏医等民族医药也被归入传统医药行列。

  “打包申遗就是因为传统医药太博大精深了。因此,只能‘打包’成整体‘申遗’。”

  当然,“申遗”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怕其他国家抢先。“韩剧《大长今》去年很流行,很多人大概都记得,里面就有针灸源于韩国的说法。而且中国传统医药界流行一句话: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东医’都源自中国传统医药,三者同根,十分相近。如果中国不及时申报,日、韩抢先的可能性很大。” 

  3.“申遗”旨在继承发展

  根据规定,全世界各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只要齐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3个基本条件均可申报: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处于濒危状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但当传统中医药“申遗”摆上桌面时,是日益壮大还是日渐式微,一个似乎很容易的判断开始变得不那么简单。

  沈志祥对此的解释非常简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意味着要消亡。”世界遗产包括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产遗址、历史名城、文化前景等20多项,传统医学属于第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一是要继承,二是要发展。中医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促进继承。

  在支持“申遗”的专家中,也有不少人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充满忧虑。他们提供的一组数字显示,清末民初,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有中医50万,现在仅有27万人。目前,各中

医院仅有约10%的中医开汤药方,即按中医思路看病的不到3万人。而中药的申报也需要按照西药的申报步骤来进行。一位广东省的中医教授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观念是重西医轻中医,特别是医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接受的都是西医教育,很难真正理解五行、阴阳等中医理论。此外,眼、耳鼻等中医小科也已濒临消亡边缘,很少有人应用。处于如此境地的传统医药,确实存在着“牧师管和尚”的尴尬境地,需要必要的保护措施。“申遗”也许就是这样的一把“保护伞”。对此,沈志祥明确表示:“传统医药申遗,我们要的就是名分。”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