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抛出2万亿大单 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胎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 10:1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孙雷 北京报道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有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约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按每平方米改造费用为200元算,仅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就需要投入26000亿元。
在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看来,一旦调整了思路,这将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建筑节能市场的形成。 持续的高速增长正在对能源消耗造成巨大的压力。统计数据表明,1992年,建筑耗能还只占中国全社会耗能的15%,到2000年,此项比重已经提高到27.5%,预计到2020年,则将增加到40%。 “现在全国总能耗有三大块——工业企业、交通运输、房屋建筑,它们大致各自消耗了全国总能耗的30%。”有专家将房屋建筑称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漏斗之一”。 在“十一五”规划草案中,建筑节能被赋予了相当具体的指标和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类新建建筑要实现节能50%和65%的目标;25%的现有建筑要进行建筑节能改造。 然而,如此巨大的改造任务,如何落实,谁来买单? “单靠政府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徐宗威坦然承认,虽然建筑节能是政府的工作,但面对26000亿元的巨大投资数额,财政资金显然捉襟见肘。 徐宗威认为,研究和建立一个新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励、调动、分配和保护好在建筑节能中市场各方的利益,是节能改造大工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可以把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的建筑节能改造任务看作一个投资市场,把它变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对于新的市场机制的建立,徐宗威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他认为,可以把这些市场份额卖给市场上有意愿的投资者,并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大家来竞标。国家可以鼓励国有银行、社会资本,投资成立能源公司,以及有能力的建筑企业、建材企业、开发商成为投资者。 对于这个市场的前景和生命力,很多业内人士充满了期待,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大家顾虑最多,也是最迫切等待的,是政府将会采取什么样的鼓励政策措施。 徐宗威也认为,政府要研究和制定鼓励性和切实的市场政策,从而让投资者能够“看到利润目标和投资回报。” 他计算说,如果一个投资者投资1亿元买下100万平方米的建筑改造项目(市场份额),这个城市的建筑采暖费25元/平方米,改造后价格不变,但实际采暖支出减少,政府应当允许把这个差价付给投资者。 这样,改造的技术含量越高,节能效果越明显,投资者获得的利润就会越高,投资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而这仅仅是投资者从采暖费获得的收益,投资者往往可以在拿到节能改造工程时,同时拿到房屋内部再次装修装饰工程、小区供暖改造工程等项目。 在他看来,这个投资市场能否做起来,更主要的是需要相关部门研究提出价格、金融、信贷、税收等相应政策,同时还需要地方根据当地实际和项目情况提出灵活举措。“没有这些,形成建筑节能投资市场非常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