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奇货可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1:49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肖可/文 福建雪津啤酒集团成为迄今为止最昂贵的啤酒厂。 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支付58.8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这家年产能90万千升的啤酒集团。合约每千升年产能6540元。
一年之前,著名哈啤收购战中,由于南非米勒(SAB)、美国安海斯布希(AB)两大国际啤酒巨头的加入,对哈啤收购的千升年产能为5100元。当时,这个价格被认为是“难以复制”的“天价”。 雪津的价格已经让中国啤酒凸现了其投资价值。但投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的重要性:国内啤酒类上市公司的股价,最近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华润雪花啤酒是中国啤酒界黑马,以十年时间跻身中国前三。其创始人宁高宁曾经在两年前说,华润啤酒如果放在美国,价值将不仅仅是现在的评价,因为它所处的行业和它本身的发展前途。 显然这句话已经得到印证。最早开始挥舞并购大旗的华润雪花“最初收购的时候,按照产能计算,每吨几百元钱”。 中国啤酒一直被当成技术含量不高、经营水平不高的行业,目前,中国有500多家啤酒企业,其中年产量少于5万吨的小型企业占了80%。 但是,中国每年啤酒销量已达到300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而且这一市场的规模目前正以每年6%至7%的速度在扩大。估计今后10年内,世界啤酒市场增量的50%将来自中国。 中国的啤酒市场以低端的主流酒即可退瓶啤酒为主,占了整个啤酒消费的85%。而这类啤酒的运输范围必须控制在150-200公里内,成本才可控制,所以,任何一家想要在中国市场有所建树的啤酒企业,都将并购作为扩张的首选。 2002年,英博获得珠江啤酒24%的股权,仅用19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不到2亿元。2006年初,英博再次注入资金12493万元人民币,仅仅使自己在珠江啤酒的股权增加1.31%。 代价是否过大?英博的回答是“市场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显然,随着啤酒企业们全国圈地的展开,有收购价值的啤酒企业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 4年前,英博借珠江啤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因地方保护、价格战等因素导致的第一轮外资撤退潮刚刚结束。而此时华润、青岛、燕京通过圈地已经初步完成了全国布局。 SAB、AB与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的合作拉开了外资啤酒卷土重来的序幕。2002年,英博购买珠江啤酒24%的股权;嘉士伯和西藏发展组建合资企业“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并购了兰州黄河50%的股份。此后嘉士伯的布局一直囿于西部。喜力与金威合资,停留在华南区域;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入资重庆啤酒,限于中西部;日本三得利主攻上海、江苏一带。 但是要想进一步分享中国啤酒增长的利润,就不得不继续展开全国布局,而在外资第二轮投资热后,格局初现。青啤、华润、燕啤三大啤酒集团的第一梯队的地位已经奠定,珠啤、重啤、哈啤、金星第二梯队追赶之势也已成型。 尽管中国仍然保有500多家啤酒企业,但是80%年产量少于5万吨的小型企业是不具备收购价值的,一般看来,只有“20万吨以上,具备一定区域市场份额,能够有助于实现布局或者完成某项战略的啤酒企业”才具备收购价值。而中国前十大啤酒企业中,仅有燕京和金星未有外资介入。 2001年,SAB从选择与华润啤酒合作以来,就推动着华润的一路收购完成了全国布局,并牢牢把握了中国主流酒市场,这让它的愿望不那么迫切;AB寄望哈啤帮助其实现进入主流酒的目标,在那之前,旗下百威啤酒虽然进入中国十多年,但是作为高档酒很难进入中国啤酒的主流市场,也因此导致了并购哈啤价格的攀升;英博为了完成区域战略,也不得不接受雪津的昂贵,但这有助于其完成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布局。 不过,在青岛、华润、燕京等企业的一路收购之下,有收购价值的地方啤酒企业大多也已名花有主,合适的收购对象是“有钱都买不到”。 英博就是一个典型,供不应求,付出的代价自然水涨船高。而那些具备价值的啤酒企业,当然也变得奇货可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