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五矿领衔中字头企业走出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 02:51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王羚 许金晶 刘文元 发自北京

  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研究人员金锐认为,五矿集团公司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总规模达20亿美元的合作算得上中国企业走出去中一个成功的例子。

  据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提供的统计数字,截至2002年底,中国设立境外中资企业总
数6960家,中外双方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金额93.4亿美元。而在2005年,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就达1067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

  中国企业近年来在走出去方面虽然在美国、俄罗斯等国遭遇了较大的挫折,但仍然显示出较强的信心和主动性。“这些失利多是由于西方国家意图通过经济的手段在政治上压制中国,并不完全是企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金锐说。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式主要是投资建厂、开办经贸公司等,最近几年,

能源开发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等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开始增加,跨国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增长。

  未来三至五年被认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较好的时机。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两方面因素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环境,一个是中国整体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逐步增强,另一个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更注重对外投资战略,走出去的内在动力也更强了。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依然是充满挑战。体制上的原因一直被业内认为是真正制约企业跨国经营成败的主因。不少企业抱怨,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的时间过长、审批的程序过于复杂,往往会贻误企业的商机。审批时间过长、程序过于复杂的一个根本原因在境外投资项目的多头管理上。据了解,除

商务部的对外经济合作司外,国资委、发改委都有部门具有管理职能。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院所做的调查,中国企业走出去盈利的比例仅在三分之一。金锐分析,企业走出去失利的原因很多,虽然体制性因素不可忽视,但应该看到政府审批手续、行政干预等已经在逐步减少,企业自身在内在管理机制上的不足也值得关注。由于境外投资面临金融、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风险,对企业的管理机制要求更高。而中国企业总体来说,在经营管理机制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为了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商务部已经着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从2004年起,商务部开始实施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中国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商会及企业等以撰写年度报告和不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境外中资企业在东道国(地区)投资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障碍、壁垒及相关问题,帮助中国企业避免合法权益受损。

  而公布不久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也特别提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2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