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提价冲撞政府限价 气荒考验能源定价机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21:13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记者陈淑亚 北京报道 新年伊始,液化气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全国各地液化气价格一路飙升,从2005年年底开始,半年时间不到,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吉林等地的罐装液化气价格均数次大幅上调,广东、海南等地液化气价格甚至最多上涨了60%。
在1月16日晚,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通知,明令液化气生产企业不得擅自提高价格,并要求各地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及时介入,依法进行临时价格干预。试图提醒液化气生产企业要执行液化气按照与汽油保持1∶0.83-0.92的比价关系确定出厂价格。 但这一举措,并没有立竿见影地消除供需紧张的局面。业内人士指出,液化气一直是原油的附属品,简单地对其价格进行干预是不合适的,即使要挂钩也是要和国际汽油价格挂钩,形成有效的定价机制。 气荒考验价格倒挂 据CIEN记者了解,目前为止,各地液化气价格在政府干预下已趋于平稳。但有业内人士分析,把液化气推到幕前的是高企的油价,从国际市场判断,液化气的价格在今后几个月还将随国际油价一起高高在上。 “由于液化气进口商主要是由外资和民营资本构成,政府不可能对其进行补贴,所以从根本上想得以缓解液化气价格飞涨趋势将是很难。”国家发改委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告诉CIEN记者,至于价格飞涨的源头与国际油价的攀升也有很大关系。国际油价高位运行,液化气价格就很难降下来。 据他介绍,液化气本身是石油的附属品。目前,国内液化气供应量1/3以上依赖进口,华东、华南等地进口液化气占消费量的比例超过60%,广东甚至超过80%,因此当地液化气价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很大。 中石化所属的某炼油厂负责人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炼油企业是“越炼越亏”。 现行定价机制易于导致油价倒挂,特别是使得石油加工业亏损严重,产量上不去,所以会有“油荒”现象的出现。国际原油价格攀升,炼油企业原油采购价格不断上升,而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却并没有随之提高,造成成品油价格低于企业的炼油成本。 但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的液化气价飞涨也不排除有零售商炒作的成分。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液化气的进口价格涨幅最大值为41%。而广东省内液化气售价在一年内的涨幅达到65%,比进口价增幅高出了近15个百分点。 “从这一组数字中不难看出,有一部分零售商可能在下游借机炒作,这也加剧了液化气市场的紧张态势。”业内有关专家指出。 有资料表明,华南液化气年均供需缺口约达300多万吨,由于主要进口地中东液化气价正不断上涨,华南从中东进口的液化气到岸价,已从去年8月份每吨4300多元,暴涨到目前的每吨约6900元。同期,华南大部分地区的15公斤瓶装液化气价格涨幅均超过40%,深圳的价格甚至飙升至每瓶130元,创全国最高。 监管不如放开 针对已波及全国众多省市的液化气涨价风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液化气涨价根本原因是国内外价格倒挂,导致进口商不愿意进口,市场供求紧张,价格上扬。他认为,缓解液化气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改革现行定价机制,“与其加强管理不如逐步放开”,同时对低收入人群实施“燃料费补贴”制度。 自去年12月份以来,最早从华南地区浮现的液化气涨价风潮开始向全国多个省市蔓延。早在去年岁末,国家发改委已发出《关于加强液化气价格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密切关注液化气的生产、进口、消费等供求变化情况,加强价格监测,做好液化气销售价格管理工作。”然而,限价政策出台并未缓解国内液化气供应紧张状况。据悉,目前全国先后已有12省市出现液化气供应吃紧,价格上涨。 中国石化炼油事业部高级工程师房海峰说:“我国液化气定价机制比照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制定。”他指出,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液化气出厂价格与汽油(指标准品90号汽油)的比价为10.83至0.92”计算,国内液化气出厂价最高只有4050元/吨。但由于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导致进口液化气价格大幅上扬,今年1月份国际液化气进口到岸成本价已达6300元/吨至6500元/吨,远远高出国内液化气出厂价格,价格上扬已是不可避免。 然而,液化气供应机制的问题,其供应主体主要由民营经销商掌控,而保障市场供应的主要责任也因此不像成品油那样由国有大企业承担。周大地说:“正是这种国内外液化气价格严重倒挂的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液化气生产和销售企业特别是民营生产销售商失去积极性,进而导致液化气市场供求吃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认为,政府管理上要做好预测,不能只依靠行政手段“临阵救急”。国内燃气价格长期“倒挂”,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2006年,我国将在石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六方面推进价格改革。这一系列资源价格改革,都涉及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必须考虑改革环境,及时为市场波动“抗震”和为消费者合理“减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何解决液化石油气的市场化,成为考验地方政府的难题价高者得还是限价产生“气荒”?“气”的大博弈继“油”之后在中国上演,价格和供应成为永远争论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