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医药业 > 正文
 

身陷数十亿资金黑洞 中原制药厂能否绝地重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01:32 第一财经日报

  中原制药厂遂于1996年宣告停产,其第一债权人是郑州市政府,其次是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国内贷款本息共计24亿元按照合作协议,复星集团将收购中原制药厂,并承担后者所欠的债务

  本报记者 石玉 发自郑州

  日前召开的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中原制药厂与上海复星重组工作基本敲定。”2月9日,中原制药厂宋亚军厂长向《第一财经日报》肯定了这一消息。

  2月10日,复星集团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600196.SH)公共关系部的周小姐并没有对这一消息予以肯定,而上海复星集团总部则对此不置可否。

  郑州市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该集团之所以抱着谨慎的原因恐怕在于“许多细节问题没有谈定,该集团对外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业内人士认为,中原制药厂已经历次重组,政府撮合为主要动力,但均未成功。面对数十亿元的债务,上海复星集团的愿意谈判并达成合作协议,应该能让老国企一次重生的机会。

  数十亿元资金黑洞

  中原制药厂是我国“八五”重点

建设工程,横跨“七五”到“九五”3个五年计划,历经12年,准备形成5000吨VC生产能力,其产能之大被誉为中国制药“航母”。

  不过,到1990年,中原制药厂的工程总体设计方案才获得批准,但到1994年建成时却不能正式投产,原因是引进的工艺技术不过关。

  大河报1998年刊发的《中原“航母”何以搁浅?——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中原制药厂被迫关门的背后》的报道称,中原制药厂停产的直接原因在于生产设备无法运行。

  最后,从设备试车第一天起的5年内,试车就没有成功过。令人吃惊的是,设备试车不成功,但是货款竟然全部付给了外商。

  中原制药厂遂于1996年宣告停产,其第一债权人是郑州市政府,其次是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国内贷款本息共计24亿元,当时90%为建设银行贷款。现在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其中,信达债权为17亿元,东方6个亿,其他1个亿。这24亿元到现在一分未还。

  另外,当年世行的贷款为15亿元,2008年到期,本息共计18亿元。世行贷款由政府担保,郑州市每年还贷1.4亿元,这笔钱在郑州市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都要做出特别说明,已备人大代表咨询。现在已经还款14亿元。

  在当年郑州市每年财政收入只有十几个亿的时候,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不过现在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负担逐渐减轻。

  厂里2400多名职工处于长期放假状态,其实与失业一样,他们的各项保险均未兑现,工人为此曾多次组织上访。宋亚军称基本的技术骨干和中层干部还保留在厂里面。

  因为中原制药厂“账面上”20多个亿的资产要有人看护,厂组织了400多个职工承担此项工作,每年的看护费用要八九百万元。

  拯救之路

  在此期间,记者了解到,该厂管理层也历经更迭,现任厂长宋亚军之前,厂长已经调换四轮,分别是岳保军(已去世)、丁润明、师修国(已去世)、杨立亭。以上四人均无管理企业的经验,也没有任何相关的技术背景。

  宋亚军向记者表示,《大河报》报道的关于中原制药厂无法开工的原因基本属实。宋亚军则把中原制药厂的失败归结为: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抗风险能力太差,生产出问题之后,后续的资金没有跟上。

  沉重的喘息之中,有关中原制药厂的重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先是莲花集团、郑州热力,尔后是神马集团、中国蓝星集团,等等,知情人士透露,先后与中原制药厂接触的企业“接近20家”,“谈判太艰苦了,难题很多,有的往往是谈到最后一刻突破不了。简直是世纪大重组,不,准确一点说,是跨世纪大重组,直叫人黑发变白发。”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2003年。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中原制药厂与神马集团达成重组意向,涉及债务共计近30亿元之巨,在职职工2400多人,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2004年,郑州生物

化工厂开始租用中原制药厂部分厂房和部分设施。这部分设施主要为水、电、气等基础动力工程。比如,生产生物制品所需的压缩空气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等。

  但是,年产值区区数亿元的郑州生物化工厂想要重组中原制药厂简直是蛇吞象,根本不可能。

  对于资产重组中面临的种种困难,郑州市国资委分管资产重组的副主任史占春不愿接受采访,称“采访时机不时当,政府还没有形成具体意见”。

  而中原制药厂第二大债权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郑州办事处朱云松说,他们听从郑州市政府的安排。

  朱云松海表示:“现在各大债权人并不想把资产灭失掉,资产盘活才是终极目的,而且必须和重组配合起来。这个企业还是有它的优势,如果真的不行,早就破产掉了。”

  上海复星是否真成救星

  宋亚军说,按照协议,上海复星集团将收购中原制药厂,承担后者所欠的债务。而收购的具体数额尚未最终确定。至此,中原制药厂终于迎来了一个来自省外拯救者。

  该次重组已经成为2005年12月郑州市委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的一项内容。当时,有关领导透露,中原制药厂与上海复星集团的重组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市政府与复星公司已签订了框架协议,复星公司购买除世行贷款以外的所有债权,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协调解决世行贷款、土地转让等相关问题,有望年底签订正式协议。

  宋亚军说,按照协议,复星集团将收购中原制药厂,并承担后者所欠的债务,但收购的具体数额尚未最终确定,“谈判三方、特别是中原制药厂和上海复星集团没有就具体的资产、债权价格谈下来。”

  “与前两次和省内企业重组不一样,上海复星集团是一个民营企业,谈判的方式和技巧显然不同。”宋亚军称。

  记者了解到,中原制药厂建成时,主要瞄准了维生素C市场。但是现在,维C产品已经不再是什么高新技术,国外已经不进行维C产品的生产,对于这种高耗能的产业,国外进行了有意识的转移。因此,即便获得重组,上海复兴集团能否给这家老国企注入活力,还要等待时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