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武汉晶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斯干
本报记者 冰岛
资料显示,近年酸雨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而政府为治理酸雨污染投入的大量资金、人类身体健康遭遇危害导致的生命时间缩短、以及必须为之付出的
高额医疗费等,还没有计算在内。如将这些间接损失加以计算,将是1100亿元的数倍。
酸雨大面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超量排放。近年以燃煤为主的火电厂在电荒刺激下疯狂建设(仅2004年全国违规上马的电站项目,投资总额就高达6000亿元)、火电脱硫技术落后导致脱硫能力跟不上、脱硫设备在高额运行费面前常被人为关停、政府监督技术和监管手段跟不上,已成为二氧化硫超量排放的重要原因。
由于沿海地区电荒带来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近年我国新建大中型火电厂,更多地集中在沿海地区。在火电厂密度陡然增加、制造业能力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沿海地区酸雨污染增速已和经济增速一样,高达9%甚至高于9%。
沿海地区已形成发展怪圈:出口额越来越高,火电厂越来越密,二氧化硫排放越来越重,酸雨污染面积越来越大。
我国环境容量早已饱和。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产业结构、城市布局、气象条件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及不考虑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前提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只有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才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根据预测,到2010~2020年,即使按低发展方案计算,二氧化硫的产生量,也将分别达到2680万吨和2789万吨。如按高发展方案计算,将分别达到3174万吨和3945万吨,两种发展方案都远远超出目标容量。
我国大量的火电厂建设,主要出现在 “十五”期间。由于电力行业对“稳定、安全”等有特殊要求,我国的火电脱硫技术主要从国外引进。但由于发达国家一次能源结构中燃煤比重偏低,市场需求逐步萎缩,致使其火电脱硫技术在几十年前产生石灰石法后,一直没有太大进步。而当时对环境和资源的要求,也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这就使我国引进的石灰石法技术,从引进之日起就处于落后状态。
据专家分析:在没有海水资源且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内陆地区,石灰石法脱硫目前还没有新技术可取代,该技术需要的资源,也可得到相对充足的供应。但在既无石灰石资源、又极度缺乏淡水资源的沿海地区,该技术的使用就产生了问题。
由于电厂大量建设,“十五”期间政府已明确要求:新建电厂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二者同时运营。这又催生了我国火电脱硫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年200多亿元。而按相关规划计算,至202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上万亿元。
以一台30万千瓦的机组计算,其建设投资一般在十多亿元,而脱硫设施投资数年前曾高达该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即使在脱硫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此投资也在1亿元左右。
诱人的市场前景催生了一批脱硫公司,但由于恶性竞争,部分脱硫设备在建设过程中被偷工减料,运行后故障频频,经常处于停运状态,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继续恶化。
由于国产技术匮乏,加之国外技术对我国该市场长期垄断,部分机构对国外技术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依赖。
但市场也催生了新技术,海水法脱硫作为新型火电脱硫技术已经诞生,这是我国商用火电脱硫技术领域,第一个获发明专利权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该技术的诞生和成熟,使国外技术对我国火电脱硫市场长期垄断的历史被打破。
该技术发明者、武汉晶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源环工),是我国“八五”期间成立的专业火电脱硫公司,其于“八五”、“九五”期间在吸收美国1960年代提出的 “用海水实施火电脱硫理论上可行”的基础上,通过无数次实验及长时间运行实践,终于将该理论变成火电脱硫最新实用工艺,并成功利用国家示范工程,应用于我国两座大中型火电站,工程应用规模超过5,000MW,在世界同类工艺中位居第一,并获我国多项发明专利。
但该公司发展之路并不顺畅,其技术诞生过程,更说明一个时代的宏观发展环境,决定着自主技术的兴与衰,决定着技术拥有企业的生与死。
提倡自主创新,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虽已成为我国新经济战略,但一个新时代的建设,首先需要社会各界有充分的思想储备,只有具备这个前提,这个时代才会更有作为。27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科技战略一直以引进技术为主,如今虽强调自主创新,但技术引进战略在我国各阶层的心理渗透和行为影响,决不是一次战略转型就可以消除的。在即将来临的标准、技术加品牌时代,各级政府能否真正转变观念,继而提升政策能力,已成为这个时代能否真正建设起来的关键。
晶源环工的自主创新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新时代能否带给其巨大发展空间?对政府的希望是什么?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晶源环工董事长彭斯干。
记者(以下简称记):彭总你好!请首先对我国火电脱硫市场现状作一下描述。
彭斯干(以下简称彭):我国火电脱硫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以“十五”期间为例,当时政府的目标是5年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0年1995万吨的基础上再减少10%~20%,但这个目标没能实现。据相关部门统计: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已高达近3000万吨,其中55%来自火电厂的烟气污染。
但“十五”期间政府大力支持了脱硫工艺的推广,新上电厂也必须配套脱硫设备,老电厂脱硫也提上议事日程。问题是这样一个巨大工程,仅依靠进口技术根本完不成。发改委去年下发的757号文,对这一局面有一个说明,大意是“十五”期间我国火电脱硫领域,建设规模急剧增长,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仍需进口;供方市场存在对脱硫技术的盲目引进,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招标中无序低价竞争,需方市场存在工艺选择的盲目性,单纯以低价选择中标单位;脱硫设备应与机组建设“三同时”(同时设计、建设和运行)的法定目标没有实现,投运后达不到设计指标、不能连续稳定运行等情况时有发生。这应该是中国火电脱硫领域的一幅全景图。
记: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了火电脱硫的技术攻关?
彭:1970年代初,但直到“八五”期间,政府才下决心结束二氧化硫高烟囱排放政策,启动1~2个火电脱硫制度化试点工程,就此拉开我国二氧化硫治理序幕。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我国试行火电脱硫制度化建设以来的前两例试点工程(漳州后石电厂和深圳妈湾电厂),几经反复,最终全部采用自主创新的海水法脱硫技术。
其中台塑美国公司独资的福建漳州后石电厂,首开我国火电脱硫“三同时”(设计、施工、运行)记录,而且创造了大型火电脱硫与发电100%同步运行超过6年的记录。
自主技术的大规模、高等级应用,改变了我国火电脱硫市场被国外传统工艺垄断的格局,也开创了高效低耗治理污染的新格局。
记:火电脱硫难在哪?
彭:火电脱硫是世界性难题,虽然其原理是酸碱中和,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有点像求证1+1等于2。虽然原理简单,但大规模工业应用问题就来了。
首先是工艺问题,如用什么东西去中和?原料哪里来?中和后的大量副产物是什么又如何去?工业化后高稳定度怎么解决?工艺上的要求就更复杂,造价也高。
火电厂不同于普通工业锅炉,如漳州电厂6台60万千瓦的机组,每台锅炉每小时产生的烟气量,高达一百好几十万标准立方米,而一台普通工业锅炉至多上万立方米。此时要想将火电锅炉巨大烟气量中的二氧化硫脱出来,只有将价格低廉、遍地可寻的原料作为脱硫剂,经济上才可行。传统脱硫技术主要是石灰石法,其特点是原料易得但运行费较高。但“十五”期间政府明确要求火电厂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备。起初国际上的脱硫工程造价,几乎占一座电厂总投资的20~30%,而一座3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造价通常都在十多个亿。
脱硫设备的运行成本同样高昂。据相关计算:一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脱硫设备,当时投资约3.35亿元,年运行费约7351万元,这成了火电厂及社会的一大负担。
当时我国年发电量增幅达1000多万千瓦,近几年已高达6300多万千瓦。随着年发电量和排污量不断上升,火电脱硫迫在眉睫。
当政府决心启动1~2个制度化脱硫试点工程时,首先将深圳妈湾电厂的4号机组作为试点。当时该工程已有两台机组在发电,后面两台机组的建设,政府要求将其中一台首先安装脱硫设备。当时深圳电价曾达亚洲最高,每台发电机组年利润在1亿元左右。但如建脱硫设备加上年7000多万元的运行费,几乎将电厂大部分利润吞噬,而10多亿元的前期投资已下去,必须寻求新脱硫技术。
我当时在能源部所属的电力设计院,在电力行业做过一些技术创新。此时在世界几乎只有石灰石法一种实用脱硫技术的情况下,有关方面希望我离开设计院,专门帮助寻求新脱硫技术。
我们很快将国际上著名的、拥有脱硫技术和业绩的约20多家公司请到妈湾电厂,意在寻求新技术。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适用技术,包括在欧洲的小规模非燃煤工业装置上应用过海水法的公司,在妈湾电厂现场也只推荐石灰石法。
记:此时国内外都认为海水法脱硫不能商用吗?
彭:是的。利用天然海水脱硫,由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L.A.Bromley教授1960年代提出,但由于美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燃煤比例不高,且沿海燃煤电厂相继关闭,该技术未能进入实用阶段。
1980年代北欧个别国家曾使用简易的海水洗涤装置,但该技术仅适用于个别高纬度国家的小规模非燃煤工业设备,不适用于其它国家的环境条件,更不适用于中国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的工艺要求。而且直至1990年代我国启动火电脱硫试点之前,国内外都不清楚海水法脱硫对海洋是否存在污染。
但别人不清楚的我们必须弄清楚,当时不成熟的技术我们可以开发至成熟,这是我们面临的历史责任。“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技术道路,海水法脱硫一定要走出来,别无他路。”国家环保总局几位官员这样说到。
记:海水法脱硫有哪些特点?
彭:适用于沿海火电厂;直接复用电厂排放的冷却用海水,其天然碱性可中和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中和后海水中增加的极少量硫酸盐对海洋而言环境友好,因为海水的天然组份本来就有大量硫酸盐,脱硫前后的海水水质类别不变。与传统工艺相比,如按现有沿海发电装机容量计算,可得出如下结论:在可高效减排二氧化硫、保护大气环境的同时,该技术还能免除传统进口工艺引发的年数千万吨的废渣废水排放,年节约数百万吨矿石和数亿立方米淡水资源;脱硫总成本从传统工艺的每度电增加2分左右,下降到每度电增加0.5分。
记:是个绿色技术,但当时也有人担心海水法脱硫是将污染从高空转入海洋。
彭:这些想法并不奇怪,任何新技术产生并广泛应用于市场,总会伴随大量质疑。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用大量监测所得的数据,对此给出结论:火电厂海水脱硫后,硫酸盐增量不足3%,而近海由于潮水和海浪等原因,在自然条件下,硫酸盐的浓度每天都在变化,且变化幅度远远超过3%,因此3%以下的变化不会给海洋生物带来不适。
记:这个结论很重要。
彭:当时电力行业很少讨论自主技术,因其从设计、制造、安装到运行,都强调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强调技术的成熟性。而成熟和创新有时是一对矛盾体。与此同时,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工艺与将要应用的工程在规模等级上相同;已有两套装置;运行已超过三年。
从行业特点来说这是正确的,问题是当要求与国家和环保需求发生矛盾时怎么办?当时缺乏政策引导。于是一些国内公司纷纷拿国家资金买国外技术,但买来的基本是外围技术的使用许可,核心技术正如温总理所言是买不来的。这也间接说明“十五”规划关于酸雨的治理目标为什么完不成。
我们可看到一点, “十五”规划中凡完成得好的领域,我国基本拥有技术和市场主导权;凡完成得不好的领域,我国从技术到市场都缺乏主导权;凡完成得最不好的领域,我国从技术到市场主导权丧失得最彻底。
记:晶源公司哪年成立的?
彭:1994年。为承担我国火电脱硫试点工程,由当时的电力部规划总院、深能源等几家单位联合投资几百万元,成立了这个股份公司,后经重组改制为民营股份公司。
记:投资额并不大,研发经费够吗?
彭:很紧张。有个问题一直令我感慨:在火电脱硫领域,凡购买进口技术的,大都得到了国家在配套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外国公司拿外国政府的资助来我国搞试验,我国也花了不少配套资金;而我们的自主技术,却从未拿过国家1分钱。
记:海水法脱硫技术攻关用了多长时间?
彭:1994年初着手,1995年工艺出来,1996年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审核批准。从最初在白马电厂进行工艺实验,到妈湾电厂再次进行工艺实验,时间已过去近20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太多的钱。白马电厂的试点工艺是“半干法脱硫”,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进入实用阶段。但其作为一种研发尝试,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在妈湾电厂试点同期,国家还搞了几个引进工程试点,如电子束氨水法,目标就是治理酸雨污染,为中国煤寻找更好出路。酸雨污染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但中国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这决定了煤必须用下去,政府为此面临艰难选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加强自主创新是没有出路的。
记:海水法脱硫技术产生时间不是很长,当时最困难的是什么?
彭:主要是有很多阻力。
记:哪些阻力?
彭:试点初期来自各方的反对声很高,理由也是充分的,但支持者的理由更充分。如国家海洋局的观点是: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开发海洋资源,中国海岸线那么长,海水资源为什么不开发利用?如果海水法脱硫试点成功,建议国家以后将火电厂大面积建在沿海地区,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解决能源战略面临的煤污染难题,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战略举措。
记:说得好!反对者的理由就是上面讲到的技术上的稳定和成熟吗?
彭:应该是。但当时的国际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后来的电力部等,都建议研究这个工艺,研究过程也不断请各方参与论证和审查,直到大家同意实施这个方案。
记:海水法脱硫技术推进过程中,那些担心的声音有转变吗?
彭:有。第一次与深圳市环保局一起研究该技术方案时,他们也担心会污染珠江口的水资源。但我说如不实施海水法脱硫,只有石灰石法脱硫可选择。他们说后者对深圳将是一场生态灾难。我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的技术眼下看还不是灾难,今后还可能是福音。这次会议后,该局对我们一直非常支持。
记:这些担心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海水法脱硫最终得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彭:一是政府主管部门从国家战略角度坚决支持,这是该技术最终出炉的前提;二是我国经济增长对新技术的渴求;三是一大批我国电力和环境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毅力。
此时我们面临的困难还有产业化问题。我们面对的是国外众多厂商经过在中国市场的多年打拼,已形成一条很深的利益链,这增加了技术示范过程的难度。
记:技术成功后各方又是怎么反应的?
彭:能源领域的技术成熟过程相对漫长,其不光包括工艺技术本身,还包括社会反应及政府认可。1996年4月1日,当国家环保总局到深圳宣布妈湾电厂将采用海水法脱硫、并将该工程作为火电脱硫示范工程时,在我国火电脱硫领域引起很大震动。但该电厂当时如不采用这种技术就没有出路。
幸运的是,妈湾电厂还未开工,漳州电厂的脱硫问题就冒了出来。但两大工程有不同点,妈湾电厂是从政府角度将海水法脱硫纳入试点工程,漳州电厂是从企业角度挤进试点工程。
1996年6月台塑美国公司拟在福建漳州建6台单机60万千瓦的发电厂,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是中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最大火电厂,但脱硫遇到的问题,对该企业来说始料未及。
这是个总投资32亿美元的独资电厂,当6台机组要开工建设时,建设方才发现原定脱硫工艺所需的原料当地无法解决,同时一些排放超标。化工产业在福建是个弱项,该工艺所需的大量氧化镁当地无法解决,唯一办法是将其真空包装后,远距离从东北不断运输过来。这将消耗巨额运输费,电厂建设发生困难。
当时我国并未要求火电厂必须安装脱硫设备,但该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提出“一流企业一流环保”的理念,并认为政府对火电脱硫的要求迟早会出来,所以其在购买国外成套电厂设备时,已包括脱硫工艺。但在发现该工艺因原料等问题无法开工时,晶源环工向其提出可将原脱硫工艺改造为海水法脱硫工艺,半年后王永庆决定采纳我们的建议。
当时海水法脱硫世界上几乎没有,我们在妈湾电厂也只配套了一台30万千瓦的机组,而且还未开工建设。而漳州电厂每台机组是60万千瓦,比妈湾电厂大一倍,且有6台机组,为漳州电厂提出海水法工艺方案的困难和所需要的勇气,是难以想象的。
记:就当时的整体环境而言,最难的是什么?
彭:是国人对自主创新不认同。
火电行业对专家水平要求非常高,当时多数国内电厂都认为中国人还没有资格在火电脱硫技术上取得成功。但当行业发展面临新需求、国外现有技术又不能满足需求时,自主创新就不可避免,此时创新和行规之间就会起冲突。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环保的要求不断趋高,社会追求的人文指标也在变化,所以这种冲突也是新旧文明之间的冲突。
记:整个创新过程都处在这样一个冲突中吗?
彭:是。当时国外公司也在寻求创新,也很困难。如有的公司到中国来做试点很多年都没成功,他们花了比我们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
火电脱硫领域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可直接买来就用的技术,能解决中国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即使引进技术也必须消化。而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没有消化能力,不消化的引进技术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记:漳州电厂的难度主要在哪?
彭:首先是机组太大,从1台30万千瓦的机组,突然升至6台60万千瓦的机组,而且还在30万千瓦的机组尚未开工建设的情况下。此时海水法脱硫还没有应用先例,在大规模机组情况下更无先例。而应用规模的升级一般都会遇到新问题,所以电力行业的工程规模等级森严。此时王永庆对海水法脱硫的选择,也体现了一个著名企业家的远见和决断力。最后国家环保总局和电力部同意晶源环工先做方案。
记:此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彭:主要是规模带来的问题。虽然我们有核心技术,但还涉及脱硫后的海水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评估。我们又一次得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支持和参与,其就该技术对海洋的环境影响,做了更大规模的研究,证明技术方案可行。
记:两大电厂什么时候开始运行的?
彭:妈湾电厂是1999年3月,漳州电厂是1999年8月。两大电厂一个是世界上第一台30万千瓦机组、一个是世界上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海水法全烟气量脱硫,两大工程使我们在技术上上了两个台阶。
记:漳州电厂在技术攻关上用了多长时间?
彭:1996年到1998年,约两年时间。
记:能否对漳州电厂的成功做一下总结?
彭:在大型火电机组上配套的新脱硫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使我国的酸雨污染治理有了低成本低消耗、高脱硫率高可靠度的绿色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内,为酸雨污染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记:漳州电厂运行后市场有什么反应?
彭:很多人认为又有了一个进口的脱硫工艺。虽然技术持有者被搞错了位,但也说明该技术已得到市场认可。
记:怎样改变这个现象?
彭:政府应在重大产业领域,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支持力度,虽然我们在技术上有核心竞争力,但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也是打不开市场的。
记:我曾在我的几篇文章中阐述一个观点,即中国27年改革开放,既是一部制造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加工贸易发展史,更是一部资金和篮领结合史。在这样一个三史交融时代,中国的科技战略一直以引进技术为主。在这个大背景下,自主创新虽然国家也强调也需要,但总体环境对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和行为、甚至政策走向,具有很强的主宰和引导作用。此时自主知识产权的诞生过程,一定是艰难的,其在市场上的应用,比知识产权的诞生过程还要艰难。一个时代的发展格局,往往决定一个新事物的命运。
彭:说得对。
记:令人高兴的是,鉴于海水法脱硫在多年的工程运行实践中、显示出的良好环境效益及资源的节约性,200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757号文时,已将其列为火电脱硫可选择的工艺之一,使这个国产技术获得生机。
中国正在从制造时代进入创造时代,刚刚闭幕不久的全国科技大会,已将提倡自主创新和成为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的新经济战略。国家将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并在资金、市场、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此带动中国的发展模式转型。对这样一个时代的来临,你的感受是什么?
彭:振奋。中国要想真正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必然发展趋势。而我们的自主创新技术,已在“十五”期间得到应用和验证,只要给予发展环境,就会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的酸雨污染也会得到大规模遏制。
记:“十一五”期间对海水法脱硫产业化有什么想法?
彭:海水法脱硫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可在沿海新老火电厂推广应用,这会使火电脱硫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为该技术走向国际市场做准备。
记:海水法脱硫产业化会一帆风顺吗?
彭:很难。政府对自主创新技术在一些重大产业领域的应用,还缺乏政策支持,所以很多专家都在呼吁中国应出台《机械振兴法》,即真正由中国设计制造的设备,应拥有与国外设备同等的应用权利。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整体技术水平有差距,但这不能涵盖所有领域,在某些领域我们也领先于人,当这些领域也得不到同等的市场待遇时,政府就应动用多种手段,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如果这种现象迟迟得不到改观,中国要想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就会发生困难,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也是威胁。当引进技术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国家在经济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被技术引进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维,逐渐渗透和控制,这时一个新时代的建设就缺乏必要的思想基础,继而体现在政府政策能力和政策方向上。“十五”期间中国的酸雨污染治理目标之所以未完成,我国在该领域完全丧失技术主导权也是原因之一。
记:国家发改委757号文的出台,是火电脱硫产业政策上的一大突破。
彭:对。该文第一次在火电脱硫政策上,引入因地制宜规则,如既有传统的石灰石法,又确认了海水法脱硫是各种规模火电厂可选择的工艺之一。但要想使该领域自主创新技术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只有这些还不够,还应有操作层面的政策规定。
记:自主创新技术怎么推广?
彭:落实相关文件中已提出的规划,大力推广先进的自主创新技术。
记:还需要政府哪些支持?
彭:政府的支持还应包括贷款及获取资本的渠道。
记:“十一五”期间你们准备做哪些事?
彭:争取将沿海电厂的火电脱硫解决30%。我们算了一笔账:只要投入不足200亿,就可能将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15%,而这200亿根本不需政府拿,现有企业完全可消化,因先进的脱硫技术具有超低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的优势。
记:这是一笔大经济账。
彭:这还只是一笔理论账。传统工艺由于技术原因,政府无法对其实行监控,其实际的环境效益也就无法计算。这些年由于我国电厂建设持续升温,做火电脱硫的企业不断增多。当不装脱硫设备电厂就不准建设、成为政府的硬要求时,多数电厂几乎选择的都是石灰石法脱硫。但近年各界反映的传统工艺存在的诸如无法监控、偷停等问题,已反映出传统工艺高资源消耗、高成本、高故障率等本质性问题。
海水法脱硫除节约大量资源减少污染外,还可做到脱硫系统与发电工艺系统永不解列,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也无需偷停,与电厂同步运行率达100%,该特点已被6年来我国大型火电厂的运行实践所证明。目前世界上尚无其它脱硫工艺,可达到这样的可靠性。
记:你认为自主创新时代,火电脱硫行业应形成什么样的发展环境?
彭:火电脱硫行业最大特点是市场机制失灵,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如果市场调节机制难起作用,政府监管职能又同时缺失,国家必然蒙受多重损失。因此政府应在有关酸雨污染治理的审批、电厂立项审查、火电脱硫产业化过程中,将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优势的自主创新技术,作为重点支持和推广对象,使其尽快产业化。
记:虽然自主创新时代的来临,令每一个国人感到振奋,但要想成功地建设一个时代,任何时候都是困难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其中蕴涵的跨度,艰难而广阔:如社会各阶层思想准备如何?知识分子对时代发展的支撑力达到了吗?科技体制怎样适应时代需求?政府政策怎样才能更有作为?这些都和这个时代的建设能力息息相关。只有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并成功解决,才能使社会各界焕发出自主创新热情,从而加速这个时代的成熟时间,否则将事倍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