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国际医疗器械业正向华转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0:50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黄佩) “5年之内,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生产中心。”德国莱茵TüV(广东)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汪如顺日前在与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合作仪式上如是说。“目前国内的医疗器械行业很像十年前的家电行业,国际化已经起步。但仍有不少问题摆在企业面前。”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企业对于国际市场信息了解不多,不能准确掌握各国对于器
械各种技术标准的要求成为目前制约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

  据记者了解,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已达500多亿元,其中高端医疗设备约100亿元,并且在以每年15%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而从出口情况看,医疗器械(敷料)及设备已经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成为仅次于西药原料药出口的第二大类产品。

  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所长卢忠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因为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在中国仍然是个小行业,中国的医疗器械与药品比例仅有0.3:1,而美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已经超过了药品市场,两者的比例达到1.3:1。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全球大的医疗器械跨国公司来华,除了开拓在华市场外,他们还纷纷在华设立生产基地,有的产品根本不对国内市场而是直接出口。

  国内企业国际意识不强

  而这一趋势正如上世纪90年代的家电产业,中国开放最早的家电产业所走过的路,将在医疗器械产业重演,随着国际医疗器械生产不断向中国转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通过中国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等市场,这一趋势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

  但无奈的是,中国的医疗器械出口多是以纱布、一次性注射器等附加值很低的产品为主。有源类的医疗器械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据汪如顺分析,医疗器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要求非常严格的行业,相对于家电等产业其要求更多,标准更严。许多企业还没有走出国门就被国外的各种标准给吓着了。

  其实国内企业很有优势,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正是国内医疗器械走向国际市场的“独门武器”,但是很多企业不会利用这一优势。而影响国内医疗器械走出国门的原因正是行业标准上的不对接。

  汪如顺称,在国外像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检验部门,他们拥有大量的专门人才研究各国的法规和标准要求,这样在产品研发的初级阶段就可以提前介入,使自己的产品一出来就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而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大部分都没有自我测试能力,往往是先送样品到国外测试,失败之后才回来进行产品整改,拖延时间。

  国内企业常聘境外检测机构  

  也有专家指出,国内缺乏国际认可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也是制约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的一大因素,企业往往要聘请境外检测机构出具检测证书,其高额的费用制约了国内企业的认证积极性。汪如顺表示这次和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检验所合作后可以大大增强目前的检测能力,更方便了客户一步到位完成国内和国外检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25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