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莹辉 来源:中国经营报
自从国家对机场“断奶”之后,很多机场成为亏损的“无底洞”,因此寻求外部注资成为了当务之急。
但注入资金不能一改乾坤。客流量不足是机场亏损的直接原因之一,为了提升客流
量,一些支线机场四处游说航空公司增加航线,但他们缺乏对航空公司的“吸引力”。首先,我国航线采取核准制,航空公司不能自由选择航线,据悉奥凯成立不到半年,有四五十个机场邀请开航,但由于政策审批,奥凯最终与他们失之交臂;其次,航空公司开通支线机场的航线,成本显著增加,不但购买支线飞机时需要交纳23%的税(包括增值税),远高于干线飞机的5%,而且运营后由于航线短、高度低,耗油量显著增加。
另外,经营不善、管理低下也是机场的“软肋”。以往我国机场依靠政府出资运营,企业特征模糊。属地化管理后机场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了大部分机场拖着历史包裹前行。而且地方政府扮演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双重角色,机场遇见任何问题都需要向政府层层报批、研究解决,企业的灵活优势荡然无存。
最后,“形象工程”也成为了一些机场的误区。机场一些决策者将机场看做“政绩”,期望引进资金来扩建机场。候机楼、跑道都按照高标准的机场来建造,导致了后期运营时机场收费标准无法降低,加重了机场的财务负担,最终陷入了“客流量不足—机场亏损—寻找资金扩建—继续亏损”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