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 > 正文
 

数据揭示奥秘 中国因素对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有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 13:4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安蓓

  2005年,国际油价在上年高位运行基础上进一步走高。与此同时,中国当年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都出现负增长态势。随着相关数据于近期相继披露,分析显示,中国因素对国际油价上涨影响非常有限。

  2005年,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油价格在2004年基础上上涨36.8%,达到平均每桶56.7美元的历史高位。从2004年以来出现的中国因素导致国际油价走高的论调继续成为西方某些势力打压中国的借口,以及国际游资炒作原油期货的题材。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牛犁指出,2005年国际原油市场数据充分否认了中国因素拉动

国际油价的论调。

  据统计,2005年,中国原油和

成品油的消费量呈负增长态势,与上年相比,同比下降0.5%。同时,中国石油净进口13617万吨,比上年减少756万吨,下降5.3%。其中原油净进口11875万吨,比上年增加143万吨,增长1.2%;成品油净进口1742万吨,比上年减少899万吨,下降34%。

  由此,200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达到42.9%。

  牛犁说,如果近两年的国际油价主要因中国增量推高,那么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以及进口增量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应大幅下挫。但油价在连续两年大涨的基础上继续狂飙,涨幅甚至超过前两年。显然,中国增量并非刺激国际油价飞涨的主要因素。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即便是在中国石油消费量大增的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3.1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左右,而美国石油消费量为9.38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25%,是中国的三倍。

  同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不到1.49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左右,而美国石油净进口量为5.9亿吨,是中国的四倍。

  从人均能源消费量看,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远低于美日等国的水平。目前,美国人均石油消费量是中国的14倍,日本是中国的3.8倍。

  牛犁指出,无论从绝对量、人均量,还是比重关系来看,中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都非常有限。

  中国在油气供应上始终坚持立足自身。粗略计算,2005年中国油气总产量大约可达2.1亿吨。

  中国在降低能源消费量,提高石油产量上的努力已使其能源需求得到国际舆论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美国能源部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对中国在海外的能源合作给出了较为温和的评价。

  尽管对中国的海外能源合作仍存非议,这份报告认为,同美国一样不愿看到石油供应减少和油价上涨,中国海外寻找资源在经济上无损于美国,“即使中国的石油股本投资从全球市场‘夺走’资产,但这些资产不能转卖,因此,相对于中国从公开市场购买,这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这份报告称。

  报告指出,中国的海外能源合作,“也许事实上会扩大全球石油供应量”。(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