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彩电业洋品牌集体跳水 国产品牌处变不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13:14 PRNEWS.cn中国商业电讯

  深圳2006-01-24(中国商业电讯)——日前,随着2006年春节销售旺季的到来,以索尼为首的八大“洋品牌”彩电厂家联手上演价格“集体跳水”。而国产品牌此次普遍表现出“反应迟钝”,没有任何一家表态愿意跟进。创维、康佳、TCL、长虹、海信等企业均表示,在今年平板市场大规模启动的前夕,将摒弃传统的价格战,采用技术升级、营销出新、服务改良等方式,发力今年度开幕之战。中国彩电市场竞争正趋于理性化,这场战斗从开战就已经表明了结果,国产品牌再次领先半步。

  国家信息中心在日前发布的《2005年度平板彩电白皮书》中指出,国产LCD、PDP的市场占有率在2005年度分别达到了74.30%和45.25%,对外资品牌已经构成了强大市场压力。

  创维集团彩电事业本部总裁杨东文表示,目前,国产品牌已经占到平板市场的近75%,洋品牌的这次“集体跳水”行为,是其市场份额急剧萎缩造成利润下降的空前压力的结果。国内企业因为已经把价格放到底线,在短期内不会再降,而是把精力投入到新年度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研发上去。

  如今,创维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可录电视机,并将在4月份大批量投入市场。

  洋品牌被迫脱掉“高贵的外衣”

  外国平板降价势在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扮演着“高价贵族”的形象,其零售价格是国产品牌的2倍甚至数倍。此次降价的根本原因就是挣扎在高额利润的维持与市场份额急剧萎缩的博弈中,最后选择了放弃前者。可以说,洋品牌的降价与国产品牌降价是有联动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的,国产品牌的价格下调牵引了洋品牌的价格跳水,洋品牌的降价对国产品牌的影响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国产品牌已经把价格提前放到了底线,全力转移战场,而洋品牌仿佛才刚刚意识到。

  洋彩电是湿海绵——水分太多

  在中国彩电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洋品牌还能够挺住高昂的价格吗?洋彩电凭借其“洋身份”,依靠品牌价值长期攫取巨大的暴利空间。具体原因有三:首先,从生产成本上分析,洋品牌和国产品牌在生产原材料采购、人工、研发、销售成本大致都是一样的,很多国外品牌甚至是在中国二、三流的代工企业贴牌生产,因此其成本更加低廉。就是说,这些洋品牌都是在中国的境内由中国人生产的。

  其次,在产品品质上,国产彩电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已经具有很多独创技术,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彩电生产基地,中国制造的彩电完全不会输给洋品牌。另外,在营销、售后等方面,国产品牌的投入甚至要大于进口品牌,这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的售后服务有口皆碑,创维的“顾客,您是总裁!”、康佳的“大拇指工程”等等都是值得消费者称道的。

  此外,从技术开发上来看,杨东文表示:“在平板领域,中国和外国的彩电企业实际上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首先在面板上,同样从韩国、台湾等地专业面板供应商进口;其次在IC芯片上,其技术来源基本上都是来自美国硅谷;最后,在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各有特色,例如,创维开发的V12数字引擎,六基色技术,海信的“信芯”等等,都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从国际上平板专利技术申请项目统计上,中国企业的专利技术并不落后日韩企业。

  此外,在质量和服务保证上,尤其是高端平板电视,国产品牌更是拥有外国品牌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因如此,国产平板才会保持如此高的市场份额。

  中国人为买洋彩电多掏200亿

  为什么洋品牌平板价格居高不下?国外品牌的彩电和国产彩电产品从本质上都是“一个娘生的”,只是“名字”不同罢了,依靠品牌优势和“洋身份”,洋彩电可以卖到国产品牌数倍的价格,因为有高额的利润有保障,所以洋彩电也不愿意降价,据权威机构统计,中国人去年一年多花掉了200亿用来购买洋彩电,成为名副其实的“冤大头”。而日本许多电器公司在全球巨额亏损,恰恰在中国拥有巨额利润,因为他们在中国卖一台平板的利润是中国同类产品的5倍以上。

  一些国人严重的崇洋媚外的消费风气正是洋品牌卖高价的市场基础,很多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以为用了国外品牌的产品就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在平板电视行业就是突出的例子。

  如今,国产品牌与洋品牌的竞争并不势单力薄,家电连锁的价格也趋于平本状态,目前,国产品牌已无降价空间,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了洋彩电的价格奥妙,使得洋品牌彩电不得不采取价格下调。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平板市场将保持一段时间的价格平稳,但运用新式武器的新的战役即将上演,孰胜孰败还将拭目以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