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铁腕调控气荒显效果 各界关注秋后算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10:44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黄杰 来源:中国经营报 1月16日,平抑液化气价格的通知以“特急”形式挂在了国家发改委网站上。这也是液化气涨价风波开始以来发改委首次以监管者的身份出手干预。 发改委做出强硬的监管姿态后,液化气价格将回归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几乎是对发
价格调控下的市场逆行 此次液化气风波始于年初。 2006年1月6日,广东省物价局出手干预液化气价格,并直接将矛头对向二级经销商。尽管也向炼厂派驻了价格监督员,但广东似乎更关注二级经销商的作为,乃至将民用液化气的送气费都列入了监管范围。 在受到政府干预后,操控着广东主要气源(指进口气)的二级经销商开始迅速抱团抵抗——进口气源大幅减压、大库惜售,市价进而一路飘红,80%气源依赖进口的广东市场陷入乱象。面对窘局,1月12日,广东物价局被迫取消呼吁价; 1月16日,广东省内气价全面反弹。 政府干预为什么导致市场逆行?国家能源研究所某人士认为:国内能源板块即将实现价格体系重构、而重构内容里面没有明确提及液化气,这是气商们急于提价的真实目的。气商希望通过现在提价迫使液化气价像天然气一样在今后高位运行成为一种常态。 慧聪咨讯液化气市场观察员赵静认为,广东二级经销抱团抬价行为并不会产生太严重的后果,因为抱团最终将因利益短期得到实现而解体。这是非常正常的市场现象,用市场手段足以解决。可是,政府与二级商发生“顶牛”后,有人放大了负面影响。这样一个错误的信息迅速被传导到了国内气源市场, 据此炼化企业大幅调高了出厂价。 天然气价格适调后高位运行将成常态的消息对液化气市场刺激也不小。去年12月26日天然气将适调的消息发布前,全国大部分气价为5000元/吨左右,其中当天九江石化出厂价为5500元/吨。消息发布不到10天,2006年1月13日,全国气价飙升,其中九江石化为6400元/吨。 液化气价上涨通道仿佛一夜间打开了。接下来,全国气价飙升,各地物价部门纷纷效仿广东,出台政策限价,但导致的结果也如出一辙。 铁腕调控立竿见影 这个天寒地冻的季节,因为液化气价高企,天然气管道还没有进户的居民开始选择叫外卖或改用电器。 幸好,发改委终于出面救市。在题为《关于加强液化气价格管理的通知》中,发改委要求各级政府要强化价格和市场管理,尤其是要求生产企业要按照与汽油保持1∶0.83~0.92的比价关系确定出厂价格,不得擅自提高价格。中石油、中石化两公司要督促所属液化气生产企业对照国家政策,主动自查自纠。 受通知影响,广东液化气价震荡下移,九江石化液化气出厂价也回落到6300元/吨以下。中石化、中石油的所有炼厂开始悄然降价。“从16日开始,气价几个小时就有一个变化,我昨天从乌鲁木齐3700元/吨买的气,今天才跑到甘肃武威,那边气价又掉到3500元了。”一位槽车老板近日这样抱怨。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震院长认为,通知从短期上平抑了市价,但这个价格是否完全合乎市场规律,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液化气价倒挂问题的内核——价格体制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气价高企的现象还会反复。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液化气或将继续上扬的态势,广东、广西、海南、江苏、安徽等南方省份已开始出台对策,明确将给予困难居民每月10~20元燃气补贴。 各界关注秋后算账 中国是一个液化气需求旺盛的国家,10年前人均消费仅1.4千克,而今为7千克。全年需液化气约3500万吨,其中2500万吨依靠自产,而国内95%的自产量为中石油和中石化所有。 “这条产业链尽管在总盘子里显得非常微小,却连接着数千亿资金的逐利走向。”慧聪咨讯赵静认为:一、液化气的批发价格一直以来是炼厂自主定价的,因此政府部门对其监控力度较弱,实际上,去年以来,国内液化气的批发价格一直呈现出震荡上行的趋势。二、目前的高价似乎有些失去理性,一方面由于进口气成本过高,另一方面跟广东政府的限价也不无关系。三、政府部门限价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考虑到成本等综合问题,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华南大库惜售、进口数量疾减,进而导致资源极度紧张。四、导致市场大乱的肯定不是二级经销商,他们资本太小,没有那么大能量。 特急通知何以立竿见影?一位市场人士分析:这说明所谓“国际原油价格走高导致国内液化气市价上扬”的说法,或许只是国内寡头最初为了高额利润而抛出的一个借口。“从发改委文件中,也能读出一点儿或将惩罚的味道,中国老百姓需要真正有人站出来为这种闹剧负责。” 王震亦就此分析:作为价格监管方,发改委对于国内石油巨头有着很大的威慑力,大家不敢不听话。因为不听话会增加很大的政治风险。液化气在巨头的利益版图上仅仅是一小块,大家选择“丢卒保帅”是很自然的事情。 记者独家获知,上述问题已经进入到了监管层的视线。亦有可靠信息显示:一方面在要求中石化、中石油所属炼厂展开自查自纠的同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已经开始着手“秋后算账”,估计相关调查机构很快会开赴到相关企业。(本报记者党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