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鞋业三都赋(一):鞋都泛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21:03 《时代信报》 | |||||||||
铜梁“鞋都”悄然兴起 璧山“鞋城”进退两难 成都武侯区环伺诸侯
●鞋业称“都”在中国西部呈泛滥趋势:2006年,成都武侯区和重庆璧山县将出现两座“西部鞋都”,而另一个“西部鞋业基地”也已经在重庆铜梁悄然兴起; ●由于行业缺乏内部凝聚力,企业分布散乱等深层原因,重庆制鞋业始终处于“游击”状态。而且很多企业经营者缺乏长远目标,使全市制鞋企业的布局进一步恶化…… 记者 刘隽刚 铜梁: 低价位土地抢客 1月10日,铜梁县境内出现难得一见的冬日阳光。 这一天,重庆金龙工业园内的开运竹鞋业举办了热闹的开业庆典,煦暖的阳光下,几十万响鞭炮的喧嚣,奏响了重庆又一个鞋业基地的兴起。 开运竹鞋业是金龙工业园中第三家开业的公司,早在一年之前,重庆派克司鞋业就已经在这里扎根。第二家开业的是光大鞋业,在2006年1月4日,与开运竹鞋业的规模相似,庆典仪式的安排也如出一辙,都由工业园区管委会代为操办。在庆典活动中,最忙碌的是铜梁鞋办的张主任,她跑东跑西地忙个不停,但脸上却始终挂着春天般的笑脸,因为从2006年开始,工业园一期已经基本完成了建设,众多入园企业都将在今年内开业。 事实上,早在2002年5月重庆璧山县打出“西部鞋都”的称号时,铜梁县就举出了“中国西部鞋业基地”的旗帜。截止目前,铜梁县已落户制鞋企业70余家,这些企业中,包括了浙江的名牌企业“红蜻蜓”和重庆地产名牌“梦柯达”等。预计2006年,将有30家企业完成建设陆续投产。 但在这30家企业中,有不少是从璧山迁徙过来的。“主要是铜梁鞋业工业园的低价位土地,太有吸引力了。”其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听说准备过来的还不少,璧山县因此感到非常不平呢。” 但铜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益国在1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了这一说法,他介绍称:“由于铜梁县不通水路,所以主要发展轻工业,依托主城和即将通车的渝遂高速公路,形成一个与璧山产业互补的大重庆鞋业格局。” 而璧山方面,对此说法不置可否。 璧山: 企业外迁有些无奈 金龙工业园一期占地2000亩,二期占地3000亩,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据几个已经入园的企业主介绍,当初选择这里的原因,是土地的价格非常实惠。一个鞋厂企业主说:“铜梁工业园的工业用地价格当初是2.5万/亩,而同期璧山的地价则为8.5万元/亩左右,所以即使这里没有鞋业制造的基础,但多数本地企业看好这里的地价和未来高速公路通车后的便利,依然选择了铜梁。” 在渝遂高速路通车之前,铜梁与璧山相比存在极大差异,仅以车程计算,到铜梁至少要比到璧山多花费最少半小时时间,而且到工业园的公共交通也远不如璧山发达,所以,一些做鞋业物流的企业主们对这里并不认可,“现在的情况,无疑是增加我们的物流成本。” 但差异不是绝对的,从70户企业落地金龙就不难看出,铜梁对制鞋企业的吸引力依然相当巨大。 一位资深的专业人士在分析时认为:“铜梁县的招商成功,除了管委会、鞋办的高度重视之外,另一个原因就在于重庆地产鞋业的状态,正处于一个中等待发展的临界水平线上,他们一方面要扩大生产规模,但另一方面又无法接受较高的投资成本,因此,低价位的主题工业园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语调中有些无奈,选择铜梁,也正是众多制鞋企业主们心中希望与成都武侯区鞋业一拼高低的立足之本,换言之,倘若璧山的地价相似,那么也不至于另谋高就。 1月10日午后,金龙工业园一期内规模最大的鞋厂企业主,在带领大家参观了尚未完全竣工的新厂房之后,带着几分自豪,又是无奈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从表面看,重庆的鞋业规模好像更大了,但实际上这种布局的扩散,又是重庆鞋业走向衰退的写照。” 成都武侯区: 重庆鞋业的迁徙地 除了铜梁,很多鞋业企业主最想去的地方,是成都武侯区。 尽管有消息说“西部鞋都”的称号最终落户璧山,而且今年3月将在璧山举办正式挂牌仪式。但成都武侯区依然执着地打出了“中国西部女鞋之都”的称号,其简称也是“西部鞋都”。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争执。 从规模和产量而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成都鞋业的发展水平至少比重庆早八年以上。由于考虑到税收等方面的因素,成都武侯区对外宣称的皮鞋产量是年产一亿双左右。同比之下,璧山的年产量在5000——6000万左右,重庆南岸区(五院)的皮鞋年产量在3000万双左右,铜梁县虽然目前尚未形成规模生产,但预计年产量可达到3000万双。所以,以单一区县相比,重庆没有一个地区的产量规模能够赶上成都武侯区。此外,倘若以产值计算,成都的皮鞋出口年产值已经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而重庆鞋业的出口总量仅为50——60亿元左右。” 当然,除了上述几方面对比,西部鞋业的“三都”在拥有企业的数量上,几乎不具备可比性。 1月12日,成都鞋业同业公会秘书长何虹向记者提供了一组这样的数字:“成都武侯区目前注册的制鞋企业总数为1500家左右,如果加上没有注册的企业,武侯区制鞋企业的总数应该在3000家以上。” 而同类数字相比,璧山县的“生产及配套经营户1800家,其中皮鞋生产企业1300家”。 也许在数年以前,璧山的制鞋企业还能够从数字上与成都武侯区相比,因为现在成都武侯区内的制鞋企业,最少有三分之一是从重庆,乃至璧山过去的。资深行业研究人士杨天顺告诉记者:“重庆制鞋业曾经有过辉煌,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制鞋业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成都鞋业的发展由于抢占了先机,所以武侯区的鞋业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环境上,都比重庆鞋业早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十年中,可以说至少有300家至500家重庆企业跑到了成都落户。现在成都武侯区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半数都是重庆过去的。” 截止到目前,到成都武侯区发展的趋势依然没有全面减退,在铜梁前往璧山的路上,几个鞋业企业主在说到:“某某公司又到成都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