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日东海气田之争 平静水面下隐藏的到底是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14:59 财富时报

  中国在自己的海上开采石油,却遭到日本指责;

  即使按日方的标准,也未越界,日方的理由让人费解;

  东海平静水面下隐藏的到底是什么?

  东海欲将中日关系带向何方

  本报特约撰稿 刘一源

  近两年来频起争端的东海气田之争,看起来很像冷战时期的柏林墙。《华盛顿邮报》曾评论说,继教科书、“入常”问题之后,东海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中日关系中新一轮的敏感话题。这个问题像一根硬骨头,以一副不可调和的姿态,横亘在双方之间。

  1月5日下午,在外交部2006年第一场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透露,日本政府在东海问题磋商中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同开发原则。此一最新发展,似乎为多日紧绷的中日关系投下了一线和解的曙光。

  但分析人士认为,日本从态度强硬转化为姿态柔软,不仅显示其战略在改变,而且暴露出内心的焦虑,因为中国在东海的试掘工作取得了出乎其意料的成功。

  有媒体载文称,如果将国家比作机器,那么能源就是维持其持续有效运转的动力。中国在东海油气田开发上的一举一动之所以触动日本的敏感神经,是因为世界上这两个能源消费大国都生存于能源短缺的时代。

  水下“聚宝盆”=能源安全

  油荒是时下司机的热门话题。据统计,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速保持在6%左右,对外依存度也从2003年的36%上升到2004年的42%,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中国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让日本日渐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和竞争。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在能源、资源上却是一贫如洗,其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使得日本把能源安全问题置于其外交重点。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显示,2002年日本日平均石油进口量接近400万桶,2003年日本日平均石油进口量超过450万桶。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超过了50%,日本过度依赖石油已造成能源消费结构的严重缺陷。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石油危机,就使得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能源问题对日本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中日两国面对着同种资源紧缺的状况,而在石油资源来源渠道上,又有着惊人的趋同性。据资料显示,目前,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分别占到两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0%和87%,且均经由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到达两国。中日之间对于石油的争夺已弥漫到世界上每一个新发现油田的地方。

  在与中国的能源竞争中,日本的能源外交战略显得咄咄逼人。由于日本的搅局,使得中俄谈判长达10年之久的安大线方案流产。从2002年12月起,日本积极参与俄远东石油管线建设,争夺远东油气资源。以2002年1月小泉首相访俄为发端,日本高层官员相继访俄并向俄方展开强大的游说活动。日本政府还承诺,将全部承担约50亿美元的输油管线建设费用,另外还准备出资10亿美元用于完善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换取俄方改变石油管线的走向。

  此外,在中国的石油战略中,北非已被放在了第三位。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1/6,但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为了实施中国的石油战略,中石油公司高层奔赴苏丹,与其能矿部和财政国民经济部签订了3项正式协议。

  但此时日本又横插一脚。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仅宣称将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10亿美元的帮助,同时保证放弃对非洲等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在伊朗,在里海,在中亚,可以说目前世界上凡是有石油的地方,中国和日本几乎是如影随行。

  东海是一个有着巨大能源规模的区域。几十年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曾断言“中国海上石油远景在东海”。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也曾经推断,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海域可能会成为第二个“中东”。国际专家预测东海油气资源储量可达200多亿吨甚至更多。目前已经勘测的数据表明,东海的油气储量达77亿吨,至少够我国使用80年。日本预测东海海底蕴藏着上千亿桶的石油和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原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女士曾撰文说: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足以使日本从天然资源贫乏国家摇身一变为“天然资源大国”。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中日两国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年年都在就东海划界问题进行磋商,但始终未果。中国对东海水下“聚宝盆”的成功勘探和开采,终使东海乌云四合,风雷交加,浊浪翻腾。

  媒体炒作=争议升温

  两排巨大的储气罐伫立在宁波北仑区春晓镇的海边。这里便是东海春晓天然气处理厂,而长长的管道连接的那一端就是春晓气田。东海深处的天然气在这里处理后,就会被输送到宁波等地。

  引起中日双方争议的春晓油田位于浙江宁波市东南350公里的东海海域上,由4个油气田构成,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一个台湾省的面积。

  春晓油田往东5公里,就是日本自己认定的所谓“中间分界线”,这里距离日本冲绳列岛还有370公里,距离日本九州本岛更有600多公里之遥。

  这是一片烟波浩淼,人迹罕至的海域,但没有因为远离尘世获得安宁,中日双方关于这片海域的划界一直存在争议,这片海洋看起来并不平静。

  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但不为中方所接受;中方主张根据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来划定两国的专属经济区界线。这两种主张在国际法上都有依据。

  对于东海丰富的油气储量,日本并非到今天才知晓。根据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精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方就向日方提出在不涉及钓鱼岛主权的前提下,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海域的设想。直到1998年3月,中方还曾向日本提议,以有利于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为出发点,但日方没有响应中方的提议。由于这个区域距离日本较远,还有深陷近3000米的海沟阻隔,不宜铺设输油管,也不符合商业开采的经济原则,因此日本一直在观望。

  媒体的关注加速使这一海域成为焦点。

  2004年5月27日,《东京新闻》某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飞机对正在兴建中的中国东海“春晓”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几天题为《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兴建天然气开发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评论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其中充斥着“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等煽动性文字。而日本大小数百家网站立即进行了转载,造成日本民众在这种恶性鼓动下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中国球迷针对日本足球队种种不理性举动的媒体报道而迅速在全日本民众中蔓延。进而,日本媒体开始批评小泉政府“反应迟钝”、“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小泉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日本舆论一再惊呼的“中国人动了我们的奶酪”,其实这只是媒体在缺少国际海洋法常识情况下民族情绪发酵的产物。而日本政府显然成了被放到舆论煎锅上的一块饱受煎熬的烧饼,不得不随着媒体的声音而采取越来越强硬的动作。

  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使东海之争迅速升温。在国内压力下,日本政府设立了由小泉首相亲自挂帅的“海洋权益相关阁僚委员会”,其责任包括尽早在“中间线”日本一侧展开海洋资源调查,并指导民间企业在这一海域开采天然气等资源。2004年7月,日本政府遂开始在“中间线”以东的争议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在当月举行的两国外长会谈中,时任日本外相的川口顺子向李肇星部长表示,日本希望中方能提供开发区域海底的地质构造数据,遭中方拒绝,但中方同意就此问题与日方展开磋商。同月,原本参与中国东海油气田开发的美国公司突然宣布单方面退出,两国的东海纠纷正式走向前台。

  2005年2月,日本又称春晓油气田会吸走日方领海资源,要求中方停止这个项目,同年4月日本批准民间企业前往东海试开采。由此,中日关系再起涟漪,东海能源之争浮出水面。

  水面争议=国界博弈

  中国目前在东海已经勘探了七个油气田,“春晓”、“断桥”、“天外天”和“冷泉”,全都在中国的大陆架范围之内。日本也承认,它们在“中间线”西侧,即靠近中国大陆的一侧,但却仿效伊拉克当年针对科威特所提出的“吸管效应”理论,指中国企图先下手为强,要盗取日本的资源,因为它靠近“中间线”,可能会把另一侧日本的原油吸光。

  这一连日本都自知“站不住脚”的理论,却被日方拿到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上大肆宣扬。中方对此给予了镇定的反驳:所谓“吸管效应”是滑稽的。首先,19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就是这个理由,这一理论在国际社会早已没有立足之地。其次,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春晓油气田距离冲绳列岛还有370公里,距日本九州本岛更有600多公里之遥,日方说“中国损害其利益”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有国际关系研究专家尖锐地指出,东海的权益之争,表面上是石油之争、海洋资源之争,甚至只是专属海洋经济区划分的纠纷,但实质上,其中却有着比石油资源争夺更为严峻的背景。日本要求在东海重新划一条“中间线”,其后果,首先是正式否定中国以大陆架理论为依据,拥有整个东海大陆架,包括钓鱼岛主权的主张;其次,日本得以名正言顺与中国分割东海,借以扩大自己控制下的海域,囊括海底和海上资源,并可继续占领钓鱼岛;第三,更长远来看,日本通过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明确建立,把刚崛起的中国,特别是中国远洋舰队堵在东海浅滩上。

  香港《亚洲周刊》也持类似的观点,“东海油气田之争已被暗暗扩展到了领土之争的层面”“日本要逼中国承认日本单方面划分的专属经济区”。

  尽管日本的强硬态度与日俱增,但在谋求东海利益上,日本“能拿出手”的东西非常有限,很难如愿以偿。

  首先是日本缺乏有力的“法理依据”,即使按日本提出的所谓“中间线”来划分界限,中国的开采行为也是在全无争议的自己一侧,而日方要开采的地方恰好是在争议海域。

  同样,在“国际关系”层面上,日本也不硬。美国对亚洲及中日的稳定战略日益清晰,它不会允许日本破坏它的利益,周边的国家及地区也不会支持日本的立场。

  1月4日日本《产经新闻》披露,日本防卫厅打着“强化领空保卫”的幌子,明确了航空自卫队战机在海上巡逻期间的《交战规则》,从而奠定日本派战机护卫东海能源开采行动的法律基础,也实现了日本陆海空三军复活交战权的战略目标。

  为了东海油气田的资源,甚至不惜修改所谓的交战规则,日本对能源争夺的重视及其背后的叵测居心可窥见一斑。

  东海:能否让中日关系解冻?

  上个世纪中叶,日本把战火烧到中国大陆。日本战败后,被迫退回到海洋彼岸,不料东海分割之风又起,彼此边界再度通过海疆“接壤”,在猜疑和对抗中摸索的中日关系再度隔上了一道鸿沟。

  两国守着能源的聚宝盆,却因为民族情绪或国家利益的原因都保持着警惕的姿态,而四处“讨饭”吃。

  目前,中日关系已降低到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冷点:最高层连续几年没有实质性接触,在2005年的两个重要场合——11月份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和12月份首届东亚峰会——两国首脑的会面仅是礼仪性的。在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之间(更何况是近邻),这是很不正常的。

  2005年,中国民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示威和一直持续到9月份的反对日本“入常”运动。对不少人来说,“日本问题”上升为中国外交中的最大难题。而在日本,“嫌中”情绪也明显上升,小泉重组内阁,保守势力主导了对华政策的方向。

  2006年,如何破解中日关系的困局已经成为摆在中日两国甚至世界各国有识之士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日本政坛的右倾化日益严重,中日关系短期之内难以缓和。但是,从日本国内外的一些变化来看,推动中日关系改善的潜力是存在的,在重大问题上实现突破并非不可能。

  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战略利益越来越具有全球规模,这促使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例如中美关系之所以不像中日关系那样呈现出尖锐的对抗性,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在很多方面需要合作。

  另据法新社自东京报道,日本商界领袖1月5日再度呼吁小泉政府致力于改善日中关系。经团连主席、丰田汽车董事长奥田硕说:“如果目前的局势长期持续下去,我担心中日之间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希望看到局势有所改变。”

  现在,日本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严重损害了日本的国家利益,使日本在亚洲外交中日益被孤立。日本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如果任凭“政冷经热”滑向“政冷经凉”,日本经济复苏的动力前景难以保证。

  当前,日本一些政府部门和民间人士也对政府的对华政策非常不满。最近,日本政府设立总额100亿日元的专项基金,用来促进中日两国青年的交流。日本外务省也正在加大在中国宣传日本文化的力度,让中国民众更深地了解日本。日本政府内以有“中国情结”著称的外交官宫本雄二马上上任日本驻中国大使,也让观察家认为,日中关系很可能因此而有所起色。

  在开发东海油气资源问题上,双方代表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中日双方的真诚合作,能让东海变成“合作之海、友好之海”。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月5日表示,日方在东海问题磋商中接受了中方一直主张的共同开发原则,虽然双方并未触及有关资金以及利益分配等具体问题。

  法德之间的恩怨,如果从高卢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互相厮杀算起,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是,法兰西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千年积怨却能在戴高乐和阿登纳的香槟碰杯声中煤钢联营,一笑泯恩仇。

  中日结怨只是近百年的事,两国之间的友谊却有着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与全球化并行的,则是区域一体化或区域整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日两国的全面合作是实现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一环,或者说,中日之间进行法德般的合作,是东亚区域一体化最关键的一环。

  中日双方都很清楚,要想摆脱对方而实现东亚区域合作是极为困难的,合作程度也有限。东海为中日两国实现合作双赢提供了一个天然良机,等待着双方的政治家、学者、商人、民众去把这机遇转化为果实。

  北京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薛力说,在东海问题上,中日双方没有更好的选择。对中日两个大国来说,任何单赢的方案都是另一方所不能接受的;用非和平的方式解决东海问题不符合世界大势,两国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与打算。

  “谈判是惟一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的解决方法唯有进行能源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教授表示,每个国家的政府在领土、领海问题上妥协的可能性很小,双方宜于搁置争议;但在急待开发利用的资源问题上,无法搁置,因此需要合作的存在。

  中日东海海权之争是中日两国国家争端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争端相对于“参拜之争”、“教科书之争”等“名誉权”的争端明显不同,是真正关系到两国切实国家利益的争端。毫无疑问,这一争端只能通过谈判,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东海,这个东亚的“波斯湾”,是成为中日两国握手叙好的纽带,还是加剧两国争执的导火索,将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作者为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