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器械不做研发只拷贝 医院不买低价国产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2:53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郭艾琳 发自上海 “就算医院进口和国产医疗器械的检查价格平等了,照目前这种发展态势,医院就能买我们的产品吗?”王东(化名)说这话时显得很是无奈。 作为一家本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王东看多了国产医疗器械和进口医
但是,对于这个对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利好的政策,王东却对《第一财经日报》感叹道:“自己要是不争气,谁也帮不了!” 国产厂商不设研发部门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表明,器械检查费用已经成为继药费之后病人的第二大负担。而在器械检查中,进口设备的检查价格一般都比国产器械要高出许多。 按照《通知》规定,扭转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收费标准不一的局面,也就是将国产和进口设备一视同仁。而一旦两者收费相同,价格昂贵的进口医疗设备的购买力势必受到影响,这也从侧面刺激了医院对国产大型医疗器械的支持率。 虽然胳膊肘往里拐了,但王东的担心却丝毫没有减轻。 “即使进口和国产设备收费一样了,很多医疗器械我们还是必须买进口的,因为有些仪器国内厂家根本无法生产,价格再便宜也没用。”上海长征医院南京分院院长缪晓辉说。 “国产医疗器械最大的问题是技术不过关,和目前国内药品同样存在的弊病是,这些企业根本没有研发,只是仿制型发展。”缪晓辉的观点得到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的认同。 “我们现在的技术大多是照搬国外大公司的,比如我们公司生产的一种4排CT机,说是技术最新,但实际上核心技术与目前国际前沿技术相差近2年。而现在我国医疗器械生产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5年前的水平。”王东说。 作为一个综合性技术的组合,医疗器械的研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投入更是动辄上亿美元。“企业哪来那么多钱,即使有钱也不愿花在这上面。”王东说,“我们公司根本就没有研发部门,而技术部门每年所谓的研发费用也是用来购买国外企业比较先进的零部件,然后组装,核心技术还是重复几年前的水平。” 而一个有趣的数字却显示,2005年1~11月,我国医疗器械及设备出口额为33.21亿美元,同比增长33.07%。日益增长的出口数额,看似是国内医疗器械“墙里开花墙外香”,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出口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和合资企业就有7家,虽然医疗器械及设备出口市场在不断扩大,但国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较低,竞争能力让人担忧。”向记者提供这份数据的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的曹钢分析说。 “现在医院里能看到的国产医疗器械,大多是手术刀、血钳等简单的耗材,三甲医院里基本没有国内企业生产的大型医疗器械。”上海医疗器械股份公司一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说。 “即使检查费用降下来了,我想也只是短期影响。毕竟医院还是要靠技术取胜,购买最新最好的产品是必然,所以我觉得我们没必要为这个担心。”即便《通知》对跨国企业不利,飞利浦医疗中国区总裁金定义仍表示不会担心。 要生存必自救 为了帮助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打开销路,政府曾于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除了《通知》外,去年实行的《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等,都旨在抑制大型医疗器械资源浪费,鼓励使用国产器械。但政策毕竟只是指导意见,对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必须自救。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必须自主创新,加强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竞争力。”汪亮说。 但研发的背后却涉及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王东告诉记者,目前医院的以药养医已为社会所诟病,为此,医院已开始向“检查养医”的道路发展,大量购买大型医疗器械。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契机下,部分目光短浅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却将企业的首要任务定在了如何将产品打入医院,而不是全力搞研发,提高产品技术竞争力。“现在企业的情况是,宁可雇上10个销售人员,也不愿请一个研发人员。”王东说。 “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大都没有研发的习惯,这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汪亮说到这点时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