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北药博奥合资破裂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17:0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楫宝 北京报道

  经过长达半年的控制权公开化之争,万东医疗(600055.SH)大股东最终重回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医药)怀抱,出局者为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博奥生物)。

  “这是必然的结局,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途径。”万东医疗独立董事杨若寒对本报记者表示。

  从合资到分手

  2005年12月30日中午,北京医药与博奥生物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一致同意停止执行2002年签署的有关重组协议,2006年1月1日起,博奥公司对万东医疗的实际控制权转由北京医药行使。由双方成立工作组,争取于2006年一季度内就重组事宜,达成一致方案并签署相关协议。

  “解除合作,原因在于要体现国家意志,即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对分期付款收购不认可。”杨若寒说。

  2002年2月28日,博奥公司与万东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北京医药集团正式签署了《重组北京万东医疗装备公司的协议书》,变身为万东医疗的控股股东。

  导致博奥出局的,表面原因是博奥没有一次性付清收购款项。

  根据三年前《重组北京万东医疗装备公司的协议书》,双方约定,北京医药集团以万东公司经评估的经营性净资产共计21221.41万元,冲减重组预留费用15423.21万元后的5798.20万元中的5185万元向博奥公司出资,并取得博奥公司8.1%的股权,剩余613.20万元由博奥公司在协议签署后一个月及一年内分两次付清。根据协议书,重组完成后,万东公司依法取消法人资格,博奥公司将继续持有万东医疗64.86%的股份。

  2002年7月9日,博奥公司与北京医药集团签署《重组北京万东医疗装备公司的协议书之补充协议书》。

  当时规定,博奥公司可以在12年内分期向实业公司支付重组预留费用,并以其所持的万东医疗部分股权质押作为保证。

  但是,这项协议,在后来成立的国资委面前并不具有效力。根据国资委出台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性付清。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受让方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付款期限不得超过1年。

  杨若寒称,依据重组协议,在重组协议生效之日起,博奥公司受让万东公司资产将导致其对外投资额超过其公司净资产的50%。这违反了《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

  因此,大股东过户迟迟没有被国资委批准。因而影响了万东医疗股改和再融资。2005年上半年,抵制博奥生物继续控制万东医疗运动,在万东医疗管理层、独立董事和职工代表大会等之间相继展开。

  赢利模式难题

  “博奥从万东医疗出局,将对国内生物产业化信心产生负面影响。”著名生物战略专家谢石相指出,主要影响是在投行方面,对于依靠高投入来维持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而言,投行态度很关键。

  博奥公司是中国生物芯片产业的一面旗帜。

  2000年2月29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程京博士应邀在中南海为国务院办公厅举办的第十次科技讲座汇报时曾提出“发展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芯片技术”的建议。国家随即提出生物芯片战略性产业化计划。

  在此背景下,程京博士领衔,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等四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2年本报记者调查时,博奥公司总注册资本已达3.46亿元人民币。

  同时,由于争取到“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牌子,国家科技部对其投资了不少于2亿元研究经费。北京博奥在生物芯片领域被公认为是国内最好的企业之一。2002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将其评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公司之一。

  博奥生物入主万东医疗一度被市场寄予厚望。不过,当年有参与谈判的人士对本报记者直言,万东医疗曾以“与博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拒绝重组,最终北京市有关高层一锤定音。协议在北京市人民政府会议室签署。

  但据万东方面消息,迄今为止,最为人看好的所谓高技术产业化始终未在万东医疗得以实现。

  而博奥生物也一直亏损。据了解,自2004年10月向美国出口第一台激光共焦扫描仪起,目前博奥公司每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过1000万元,每年亏损却超过千万,而万东医疗2004年营业收入达到4.8亿元,净利润3200万元,让亏损公司重组一家赢利情况良好的上市公司此前尚无先例。

  谢石相称,生物制药产业赢利需要时间,更需要投资方耐心,这是该行业的特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目前赢利模式很单一,成为投行业诟病的主要因素。在美国,生物领域企业产品本身可能并不挣钱,但是他们有成熟的赢利模式,比如专业型生物技术公司除产品销售收入外,还享受授权收入,与大公司间的协议研发收入,另外通过资本运营比如上市来获得收入,实际上,“后三种赢利模式成为生物技术公司的主要赢利模式”。

  博奥的问题就在这里:至今没有摆脱仅靠产品营收的模式。

  浩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曾志强说,目前在美国纳斯达克尚无一只中国生物技术概念股,而目前纵横于纳市的美国生物技术股,数量多达几百家。像美国基因类泰克公司在市场销售上基本不赢利,每个季度甚至亏损600多万美元,而股价依然达到100多美元。

  谢石相说,希望博奥出局事件很快过去,毕竟,博奥生物在生物芯片领域获得众多国内外专利,与国际上最先进的国家也几乎不存在多少差距,2004年美国《财富》就认为“博奥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水平的生物公司”,像这样的公司“产业化的春天肯定会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