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石油业 > 正文
 

三石油巨头陷无气可供窘境 上游资源变卖方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 15:1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何清 实习记者 杨娟 上海报道

  万事俱备之时回首却突然发现东风不再——中国三大石油巨头雄心勃勃发展的LNG产业正面临这种窘境。

  截至2005年底经媒体公开披露的国内LNG规划项目共有18个,总设计能力6000万吨左右
。这些项目投资动辄几十亿元,其中很多都在项目规划书中说明2010年前后供气。

  然而,三大巨头却不得不面临项目工程竣工后可能无气可供的窘境。

  一位跨国油企驻华官员直言,2005年初国际市场中的各方买家都在积极抢购气源,LNG的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抬高,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却仍拘泥于几年前广东项目的超低价,迟迟不愿下单。也许等它们愿意买气的时候,已经没有资源了。

  与两年前中石油西气东输遭遇的没有市场的窘境不同,此次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在LNG产业上面临的困境是下游市场需求迅速扩大而上游没有资源,然而两者却有一个共同点——命系“价格”。

  罗伟中调职背后

  2005年12月27日,中海石油天然气及发电有限公司(CGPL)高调宣布:中海油负责建设运营的

福建LNG项目已全部获得
国家发改委
核准,待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后,每年将有250万吨进口LNG供应福建需求。CGPL同时表示:未来沿海LNG的进口规模将达到每年3000万吨。

  CGPL是中海油总公司直属企业,负责天然气与发电市场的运作。该公司董事长由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吴振芳兼任,罗伟中任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各项工作。

  “自卫留成时代开始,如何发展LNG,并使之成为中海油的核心竞争产业一直是公司高层时时考虑的大事,而CGPL自建立伊始就被赋予这项重任。”

  就在高更事件(参见本报2005年11月27日《美国日本竞夺致价格狂飙 高更项目生变局》)发生后不久,罗伟中被调职,吴振芳同时兼任CGPL总经理。

  “罗总调任总公司资源与运输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具体负责LNG的采购事宜,级别不变。”中海油总公司刘俊山经理解释说,“现在国际LNG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罗总的调职就是为了今后能从总公司层面直接推动采购事宜,CGPL方面也会有人参与,两方面共同使劲。”

  从买方到卖方

  LNG价格上涨始自2004年,然而开始抢购则是从2005年初开始,“从那时起,LNG市场由买方转向卖方”,上述跨国油企官员介绍。

  当时韩国天然气公社向国际各大LNG供应商发标,将采购LNG550万吨/年,最后中标的是萨哈林、马来西亚、也门三家。

  “量大价优是一个商业常识,韩国为什么要选三家呢?因为没有一家有充足的剩余产能完全满足韩国的需求。不得已,只能是三家凑。通过这点市场人士发现LNG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将会是供不应求。”上述人士说。

  2003年3月,中海油、广东省投资联合体、几家香港公司、澳大利亚ALNG集团及BP等签署正式的商业协议,几方将携手共建广东LNG项目。一期项目年受气能力为每年370万吨,二期每年700万吨。

  由于该项目是国内首个LNG工程,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钅容基对项目的成败十分关注,因此从1998年立项开始,中海油的各级官员都十分谨慎,对气源采购和市场开发两个方面尤其重视。

  一位前中海油高管回忆,“最后我们不但获得了全球LNG最低价,而且得到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气源项目大约6%的股权,可以说气源方面我们获得巨大成功。当然获得最低价也和当时国际油价低有关,那时油价只有20美元。”

  有了中海油的成功,中石油、中石化都渴望加入开发LNG的行列中。几大石油公司四处联络地方政府,希望承建当地的LNG项目,并推出一系列的建造规划。

  受此推动,国际LNG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由绝对的买方市场开始向对卖方有利的方向转变,然而国内各承建方对此变化并未加以重视。“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还在按照2003年广东项目的LNG价格规划建设LNG项目,仍沉醉于2003年中海油获得最低价LNG的成功中,一味的等待,获取低价气源的时机就这样一次次地错过。”上述跨国油企官员说。

  2004年至2005年国际油价迅速飙升,作为替代能源,LNG价格也开始抬升,从最低的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直至上月的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随后,日本公司开始在全球疯狂抢购LNG:6月东京天然气公司等几家日本公司分别与俄罗斯萨哈林能源签订了总量达330万吨/年的LNG;2005年10月至11月它们又与高更项目运作方签订了270万吨/年的LNG。

  不但日本公司,印度甚至美国公司也开始了抢购行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在2005年6月宣称美国需要新建22座LNG接收站以满足国内需求。

  可是国内气价属政府定价范畴,企业无权自行定价。这就意味着一旦在高价位签下长期供气合同,承建企业就必须独自承担高价带来的成本压力。

  “政府虽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成本调整价格,但它更多考虑的是调价是否会带来通胀。油价已是如此,更不用说供给百姓生火做饭的LNG了,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贸然对外签订购气长期合同,而是盼望价格能够回落。”上述中海油前任高管分析。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价格不落反升。待2005年6月美研究机构宣布大规模采购LNG后,卖方市场出现了,最好的采购时机不再了。

  机会在哪里

  2004年公布的《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左右,与之对应的是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例尚不及10%。

  然而,我国天然气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且资源地大多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仅依靠国内产能供给是不现实的,这就意味着今后若干年进口LNG将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现在并不是我们买不到气源了,只要肯出手,机会仍在。” 国内知名能源专家、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抗教授对此十分肯定。

  据张抗介绍,按照他的统计,从2005~2010年在建或拟建的LNG生产线来看,世界LNG将迎来新的发展,到2010年,新增产能将达到19280万吨/年。仅在卡塔尔,天然气资源就十分丰富。

  该国的北方气田(North)是世界最大的气田,其天然气可采储量达25.47万亿立方米。卡塔尔的LNG生产线集中在拉芳角,由RasGas 公司和Qutargas公司控制。待这两家公司的扩能计划完成时,卡塔尔将具有6090万吨的年产能,成为世界最大的LNG生产国。

  “而这仅仅是整个气田的前6期已售出的气源开发,据我所知,列入计划的还有十几期。如果我们肯投资,就一定可以获得回报。”张抗说。

  而来自澳大利亚方面的消息,在西澳洲目前也有两个项目尚未运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