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价步入上调通道 资源类价格改革全面启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07:40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王延春 北京报道 “双轨制”的最后一座堡垒被攻破了! 2005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宣布,天然气价格将在2006年逐步调节放开,直至让市场来决定价格。
天然气是资源类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双定价的最后“阵地”。发改委宣布将对其统一实行指导价的决定,意味着资源类价格改革已经全面启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平不久前已在“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提前“吹风”,2006年将在石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及土地价格等六大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12月29日,发改委一位不具姓名的官员称,“正在酝酿资源类定价机制方案,将资源类价格逐步调到位。” 气价步入上调通道 发改委决定,从2005年12月26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各油气田供工业和城市燃气用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元至150元,化肥生产用天然气提高50元至100元。 这是自1997年以来天然气价格的首次变动。近年来,中国石油、液化气、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上涨,而天然气出厂价格一直低于其他可替代能源价格,并且绝对价格也远低于国际市场。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目前原油、天然气和发电用煤之间的比价关系,国内的约为1∶0.24∶0.17,而国际市场的约为1∶0.6∶0.20。 发改委官员解释此次调高天然气价格是因为价格太低,不利于节约,并且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一些学者则认为,此次调价是受中石油等利益集团的鼓噪,是追求垄断利润的冲动。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三大集团的声音大些,忽悠的机会多些,但并不能左右价格改革。” 煤炭价格已部分市场化,石油价格也在放开,天然气不能长期偏离市场价格的轨道。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赵小平说,“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改革的目标”,天然气价格迟早要动。 国家发改委希望将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挂钩,根据原油等能源价格变化每年调整一次。这意味着天然气价格将持续上调。 将目前自销气出厂基准价格每千立方米980元作为二档气出厂基准价,在3至5年内将一档气出厂基准价逐步调整到二档气出厂基准价水平。这也是天然气逐步实现价格市场化的信号。 产业链利益联动 家住西安胡家庙的高女士又添置了几件电炊具,她觉得用电感觉比用气便宜,只是炒菜的时候用气。她说,小区一些年纪大些的人又开始用蜂窝煤做饭取暖了。 发改委宣布天然气调价后,一些消费者以为日常使用的天然气也要涨价了,出现了市民提前购气的现象。尽管地方负责部门说,需要开听证会,暂时不会涨价,但也表示2006年涨价是个趋势。 事实上,自2005年10月以来,西安、重庆、郑州等地相继出现“气荒”,已经提前释放了天然气涨价的消息。 但天然气井口价格提高对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则是“冰火两重天”。 天然气涨价消息一出来,长春燃气、中原油气等与天然气相关的板块借势走强。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指数涨幅居前。 有学者估算,以2004年全国总计生产天然气407.9亿立方米为基数,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上升1毛钱,三大巨头合计就会增加40亿元的收益。 事实上,2004年,在中国407.9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中,中石油占了总产量的58.4%,中石化与中海油分别占14.4%、10%,三大集团占有绝对控制权。他们一直是天然气涨价最积极的鼓噪者。在2005年11月28日的“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2005”论坛上,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呼吁天然气价格上调。 不过,调价对使用天然气的下游企业却是利空。 “2005年一直忍受断气的煎熬,现在又要忍受涨价的成本。”福建一家电厂的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燃气电厂承受天然气最低价1.1元,“气价逐步上涨,但电价却不涨。肯定吃不消。” 更让电厂感到难受的是,起初,天然气电厂和中石油签订“照付不议”合同,是中石油担心气卖不出去,现在,电厂纷纷在下游建起来,却没有气源,气价电厂也说了不算。 “‘照付不议’的购销合同,实质是规定了用户的年度最低用气义务,不管用多少气,都要掏钱。但电网公司至今没有答应和发电企业签订长期购电协议。”杭州华电半山发电公司的张奕雯此前对记者表示,目前天然气价格由出厂价、输运费、配送费等组成,所有费用均由发改委价格司监管。天然气生产企业可以对天然气销售价格提出调整建议,但最后决定权在国家发改委。 这种价格管理体制距离市场化还远,无法反映供求变化。 一位发电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天然气气源、气价与电价没有理顺,郑州等几家燃气电厂打算状告发改委。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企业也感觉雪上加霜。 山东淄博新宇化肥企业总经理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说,“成本肯定又上升了”,本来,化肥用电每千瓦时上涨了2分钱;华东六省一市整治货运,公路运力严重趋紧,这些不利因素企业一一自行消化,化肥是微利产品,平均利润不到5%,企业压力很大。 12月28日,已经有化肥业云天化和赤天化两公司分别发布公告,云天化称2006年将因此减少利润6000万元,赤天化2006年因此可能增加成本5000万元。 但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人士称,国家之前已考虑到化肥企业的处境,调整的幅度很小,影响不大。 一直研究能源问题的专家韩景城说,显然,提价对产业链条上的主体利益分配产生了影响,带来相关行业联动效应的利润再分配。 资源价格改革时机已到 业内人士认为,天然气价格改革预示中国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将进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 目前CPI(消费物价指数)持续走低,为资源类及公用事业类价格调整提供了条件。 “2006年将可能出台资源类价格改革的整体方案。”接近发改委的一位人士说,这次也是政府在提前打招呼。 “但逐步理顺资源类价格仅靠涨价解决不了问题,”韩景城说,涨价是大势,但上下游价格改革应该配套考虑。应该注意上中下游各方的利益配,使投资收益与风险对应起来。 记者采访到的一些天然气相关行业都呼吁应实行“价格联动”,“像煤电价格联动那样,实行天然气与电价、化肥价格联动”。 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7月公布了《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征求意见稿),2006年化肥调控机制改革方案可能考虑结合天然气价格政策、铁路货运价格调整。 韩景城说,资源几乎无偿划拨到三大集团手里,他们应该给国家分红,上缴资源税、暴利税等,用这些钱来弥补承担价格改革成本的弱势群体。 显然,对部分弱势行业如何建立补贴机制,以及对天然气及相关上游企业超额收入如何进行财政调节,是政府需要审慎解决的。 BP中国有限公司天然气专家陈新华曾提出,天然气改革必须理顺与其他能源、与上下游、与电力、燃气等之间的关系,需要在该行业的整个价值链中,从投资规模、建设周期,到天然气的生产、运输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联动。 而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则警告,资源类和公用事业类价格上涨的因素一旦传导至消费品价格,就很可能把中国经济推向通货膨胀的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