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航空踉跄起飞 人才成公司能否稳步发展动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2:09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陈姗姗 发自上海 随着下半年东部快线等民营航空陆续得到批复,2005年中国民营航空公司已经从2004年的3家增至14家,一个个民营老板对进入中国航空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对中国的富豪们来说,资金并不是问题。筹建5个月的武汉东星航空公司就在上个月
而已经飞起来的民营航空春秋航空,用一架飞机在今年7月到10月,安全正常执行了436个航班,输送旅客74552人次,平均客座率达到了95%,比全行业的平均客座率高出约30个百分点。99元到199元的超低票价,国有航空老大哥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民营航空带来的改变,其实不只是价格,在民航总局的支持下,春秋航空还突破了诸多“禁锢”:自建销售系统、离港系统,不提供免费餐饮等。 中国民航半个世纪的垄断,已经因民营航空的诞生而被打破。然而,民营航空的翅膀,依然沉重。 国内的民营航空公司并不缺钱,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和飞行人才。对顶级管理人才和飞行员的招揽能力,已经成为航空公司能否稳步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更严重的是成本的压力。国内航空公司的燃油供给由国内的中航油一家垄断,燃油和航材的销售价格还普遍高出国际的30%。 然而,民营航空依然可以看到未来的阳光。目前,奥凯航空与大韩航空公司、鹰联航空与新加坡航空,都在进行着相关合资的密切接触,民营航空在寻求更多资本的同时,也促使全球资本可能通过中国民营航空进入中国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