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钢铁业 > 正文
 

钢铁巨头带来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13:29 和讯网-《财经》杂志

  新钢铁产业政策冻结了国际钢铁巨头现阶段控股中国地方钢铁企业的可能,但并未熄灭他们的热情

  □ 本刊记者 李其谚/文

  来自各方面的迹象显示,世界第二大钢铁巨头阿赛洛钢铁集团(Arcelor S.A.,下称阿
赛洛)将不得不放弃收购中国莱芜钢铁集团(下称莱钢)的打算,仅成为一家参股股东。

  尽管《华尔街日报》在今年8月的报道中已“预告”了双方谈判的消息,并透露阿塞洛预计花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收购莱钢3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但截至岁末时刻,双方的谈判仍进展缓慢,目前阿塞洛可能力争实现“并列第一大股东”的目标。

  中国在今年7月20日出台的《钢铁产业政策》,使一心控股的阿塞洛进退两难。根据这一产业政策,中国的钢铁公司原则上不允许外资控股。国家发改委工业司一位负责人闻知前述38%的收购比例时,亦表示“绝不可能”,“报上来也不会批”。

  中国钢铁协会原会长吴溪淳则认为,双方谈成与否的关键,是“看阿塞洛能不能让步”。莱钢集团资金运营部负责人12月上旬接受《财经》采访时明确表示,这是一次包括技术、产品、商业资源在内的全面合作,但双方目前还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收购的股权比例也没有确定,这“要看发改委的决定,中国政府同意他收多少就收多少”。

  上述消息人士强调说,“阿塞洛很尊重中国的钢铁产业政策。”

  一向被认为“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的产业政策,这次在钢铁行业正在成为一项硬约束。它不仅使得原本打算控股华菱管线(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32)的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Mittal)最终让出0.5%的股份,“屈居”公司第二大股东,也使得这些原本来势汹汹的外资钢铁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进入中国的策略和步骤。

  韩国浦项制铁集团曾有意参与铁本重组,内部也研究过收购和投资计划;随着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和钢价下滑,公司的判断是“目前不适合大规模投资”,浦项中国投资公司外联部部长孙正烈称。

  但是,米塔尔和阿塞洛并未因此放弃抢滩中国的努力。《财经》获悉,米塔尔已经与云南昆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昆钢)、包头钢铁集团公司(下称包钢)等地方钢铁公司展开了实质性谈判。目前,米塔尔对于两家钢铁企业的尽职调查已经完成。

  包头之行

  2005年11月20日夜,一架从北京起飞的国航航班在寒风中降落在包头机场。米塔尔公司一行30余名工作人员乘坐这架飞机来到了包头——他们的目标是包钢。

  与昆钢的谈判刚告一段落,米塔尔便调兵遣将,启动了对包钢的收购。在邀请德意志银行和毕马威参与尽职调查的同时,更从米塔尔全球生产基地抽调了十余位不同领域的技术专家。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波兰、印度、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等国,是米塔尔集团炼焦、炼铁炼钢、无缝钢管、板材、线材、重轨、特殊钢、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专家。

  接下来的几天,各路专家分头深入包钢各厂房车间,仔细了解生产设备运行状况和技术指标。调查进行得还算顺利,但仍在部分问题上发生摩擦。

  米塔尔看好包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主要源于包钢自有的白云鄂博矿区和包钢周围的大小煤矿。白云鄂博为包钢提供了60%-70%的铁矿石供应,因此,包钢受国际市场矿石价格的影响很小。但是,当米塔尔技术专家提出参观矿区的要求时,遭到婉拒。包钢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白云鄂博是中国重要的稀土和复合矿基地,国家对这一领域的外资控制得很严。

  专程从波兰赶来的炼焦专家在了解包钢特有的炼焦技术细节时,包钢也以技术保密为由,在提供参观和相关数据时表现谨慎。

  11月25日,尽职调查结束之前,各领域的专家分别将各自的报告呈交给首席技术官Gregory Ludkosy。知情人士透露,米塔尔对包钢的生产能力、技术设备和远期发展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总的来说——包钢的条件不错,有冷轧板、热轧板的生产线,产品结构和装备都好于昆钢。”接近米塔尔的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

  对于各界最关心的股权收购比例,各方均三缄其口。上述消息人士透露说,米塔尔想要的比例是“最大最多”。

  从此次对华菱管线的收购过程看,观察家认为,米塔尔即使拿不到控股权也会选择“抢入”,伺机再进一步收购;所不同者,华菱管线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还存在着从市场上收购股权的可能,而包钢集团的全部股份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国资委。根据国家新钢铁产业政策,在发改委没有特别批准的前提下,49%的比例应该是“最大最多”的了。

  不过,内蒙古的政府部门对这项收购并无把握,内蒙古发改委规划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财经》,产业政策出台后,国家发改委对外商收购的控制趋于严格,“审批难度可能比较大。”

  控股权之争

  无论米塔尔还是阿塞洛,在与中国的钢铁公司接触之初,都已明确提出控股的要求。  

  米塔尔在之前的对大中型钢厂的收购中,非常注重对控股权的掌握;但在中国的收购之旅中,其收购底线却一让再让:先是在华菱集团的坚持下,达成“并列第一大股东”的协议;随后,由于这个折中方案未获得发改委批准,今年6月9日,米塔尔又修改协议,让出第一大股东地位。

  在修改完毕股权转让协议之后,2005年7月13日,国家发改委才明确发布文件,同意华菱管线的股权转让。发改委态度如此强硬,与业内目前对于钢铁行业的主流认识不无关系。在产业政策发布会上,中国钢铁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告诉记者,钢铁产业是关乎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行业,这个领域内的大中型企业不允许外商控股,这将有利于国民经济安全。

  中国钢铁行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放开,为民营和外资钢铁的进入提供了机会。一批民营钢铁公司依靠成本优势迅速崛起,中国的钢产量连续保持了多年以20%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去年钢产量达到2.72亿吨。

  据发改委预计,2005年中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将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此外仍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

  原冶金部顾问董贻正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钢铁产业已经到了“必须控制”的时候,现在外资进入,对中国钢铁产业并没有多大好处;“我们不要求数量上发展,而是要在质量上提高档次——这完全可以通过参股实现。”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室主任姜克隽也认为,外资现在对中国来说,重要性已经下降了;“我们并不想要钱,要的是技术和管理。”

  在一些接近发改委的业内人士看来,米塔尔虽然目前全球产量第一,但是技术上并不出色,主要以资本收购见长,因此并非中国引进外资的首选。“如果现在米塔尔还要求控股,那就意味着他不想谈了。”包钢集团一位管理层这样评价。

  相形之下,阿塞洛在谈判中的筹码要大一些,因为其部分技术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政府和企业更具吸引力。但在“做大做强”国内钢企、限制外资进入的大气候下,阿塞洛成为莱钢第一大股东的希望,或许也是渺茫的。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原冶金部顾问董贻正认为,目前中国钢铁产业政策和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行政方式干预市场整合,最终形成几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集团。但仅强调整合,并不能解决中国钢铁产业的现有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能否形成真正在技术上有实力、在市场上有
竞争力
的大集团。况且中国现在还有1亿吨的落后产能需要淘汰。

  “怎么淘汰,你能淘汰得了吗?比如说限产,现在根本限不住。个个企业都想着200万吨扩到500万吨,500万吨的扩到1000万吨。”他说。

  董贻正的担心就是现实。对于中国二线钢铁企业来说,在产能过剩、行政整合的大环境下,前景堪忧;如果不能尽快寻找到有力的资金和技术后盾,难逃被其他大型国企吞并的命运。而此时外资的虎视眈眈,无疑竟成为这些企业的“一线曙光”。

  国际钢铁巨头所瞄准的中国企业,大多是地方二线的钢铁企业。对于他们,地方政府往往是并购的大力推动者;惟一的障碍来自现行产业政策,而他们赖以博弈的一个主要筹码,则是中国钢铁企业最缺乏的技术。

  地方政府对于外国企业是颇为欢迎的。湖南省政府曾为华菱与米塔尔的合作牵线搭桥,米塔尔进入华菱之后,有六条先进的生产线和多个整合的项目都在落实之中。山东省经贸委主任李书绅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阿塞洛颇为看好。他认为,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钢铁的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与需求的相对过剩,又是结构性过剩。高级钢材中国的生产能力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必须靠进口解决。

  “阿塞洛是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提高莱钢产品的质量和层次,解决特钢技术的突破。这对调整山东钢铁产业结构是非常理想的道路。”李书绅表示。

  现行政策实际上有一个前提,就是希望在外资不控股的条件下,中国的钢铁企业可以利用外资的资源、市场网络和先进技术。然而,若不能取得控股地位,外资能否将核心技术出让,则是钢铁专家担心的问题。

  中国钢铁协会原会长吴溪淳指出,阿塞洛与莱钢目前谈判的核心问题就出在这里——“他(阿塞洛)非常想控股,光拿技术拿钱不控股不干。”

  申银万国钢铁分析师乐宇坤则认为,掌握着核心技术的外资,即使在不控股的情况下,仍处于优势地位。“因为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外国企业的讨价还价的余地就大了。他即使不控股,你要技术处理、引进设备都要依靠他们,也得付出很高成本。”

  乐宇坤认为,这种情况下,“以技术换股份”的情况也可能出现,且由于外资不控股,所以不会愿意将核心技术转让,中国的合资企业有沦为加工厂的危险。

  包钢集团一位高级工程师的态度则较为乐观。他指出,华菱与米塔尔所签署的协议之中,包括了很多技术转让的条款,比如冷轧板、无缝钢管的技术;“如果包钢也能取得相同的技术,那还是非常有利的。”

  市场的诱惑

  对于像米塔尔、阿塞洛这样偏重规模的钢铁巨头,没有什么比中国更具诱惑力的市场了。中国现有产业政策的束缚以及钢价下滑的市场阴影,都不能熄灭他们进入的热情。比较而言,新日铁、浦项这样的钢铁公司就要谨慎得多。

  在中金公司的一位钢铁分析师看来,“这是由于公司战略不同。”申银万国的钢铁分析师乐宇坤认为,新日铁掌握着最高端的技术,其高端产品形成了局部垄断,因此不会再迫切追求规模,轻易涉足收购。以中国为例,2005年中国从日本进口了700多万吨钢材、800多万吨钢;而中国的钢铁产品集中在低端市场,对新日铁而言,既不形成竞争也没有收购的价值。米塔尔和阿赛洛的全球发展战略则以规模取胜,全球布点。

  乐宇坤认为,中国目前虽然市场低迷,但未来几年中,钢铁的需求量仍会增加。在整体过剩的情形下,“有些钢铁还是短缺的,有空间可做。中国市场未来几年还可以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发展非常快的市场。”

  据中国钢铁协会数据,2005年中国钢铁进口量约2500万吨。这些产品附加值高,是一个不小的市场空间。中国企业相当部分的企业吸引外资,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能,为的就是要顶替这个市场。

  “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增长,就给高档汽车板留出了市场空间。”中金公司一位钢铁分析师指出,外资现在削尖脑袋进来,还是想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里占领一席之地,以便政策松动之时能迅速扩张。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则认为,发达国家的大型钢铁企业,也有将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发达国家的环境、人力成本较高,没有比较优势。日本要把他们一半产能转到中国生产,韩国浦项也有这个计划。这种高能耗产品的战略转移,是大势所趋。”

  不过,未来几年,中国对于资源、对环保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外国企业来华投资,风险不容小视。

  本刊特约作者怀川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5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