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旧药为什么纷纷换新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12:53 财富时报

  原本是只卖几块钱的老药,现在换个包装起个新名字就能卖上三四十元,这在制药行业已经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旧药换新装成为制药企业以及渠道商们,对付国家行政性降低药价最有效的一招。

  药品“变脸”带来诸多不便

  一位沈姓市民在一家药店买药时遇到一件怪事。她买药时,售货员给她推荐一种叫“脑力静”的药价格为30.5元一瓶,而沈女士经常服用的“桂利嗪”,100粒装的价格却是每瓶4元钱,仔细看了说明书后沈女士才知道这两种药的治疗效果是一样的。

  另一位市民在买速效感冒胶囊时,药店工作人员给他一板“氨咖黄敏胶囊”。这两种药一样吗?为什么价格也不同,伤风胶囊以前0.5元一板,“氨咖黄敏胶囊”一板2.5元。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两位遇到的就是时下人们议论颇多的“一药多名”现象。在药店里这种“一药多名”的现象非常常见。以一种常见药品“复方新诺明片”为例,它的学名为“复方磺胺基异恶唑体”,又有名称菌特灵片、百炎净片、抗菌优片、复方新明磺片等。其他不少药品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如头孢曲松钠,各地药厂报批品名五花八门,有菌必治、头孢三嗪、凯塞欣、安迪芬、劲邦等近30个名字,实际上这些药无论从剂量、药物成分、药效来讲几乎一模一样。

  还有必理通、百服宁、泰诺林、斯耐普、安佳热、静迪……这些是在销售感冒药的柜台上最常见的药品,名字看起来好像毫无联系,但如果你细看说明书就会发现,这些药品的成分都是“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我们以前熟悉的“扑热息痛”。

  现在,药品生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几家药厂甚至几十家药厂同时生产一种药品,而各个厂家生产的同一药品大都又有自己的商品名,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药品几个名字甚至几十个名字的现象。不要说是普通的消费者,就是执业的医生和药师也很难记全。

  河南淮阳某

医院药剂科科长从事药剂工作20多年,他对一药多名的现象做过专门的调查。他介绍说,头孢曲松钠是一种抗菌药品,这种药的不同名称远不止三四种,它的不同产地、不同药厂的其他名字还有头孢三嗪、罗氏芬、丽珠芬、菌必治、菌得治、抗菌治、康力舒、头孢三嗪噻吁等20多个,但这些药的化学名都叫头孢曲松钠。还有罗红霉素,就有罗力得、迈克罗德、严迪、郎素、罗希红霉素、肟西红霉素、罗迈新、罗红霉素胶囊等十几个名称。常怡勇说,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合理应用。一药多名给合理用药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容易造成重复用药,导致药物中毒的严重后果。

  一药多名,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困难。据业内人士估计,一个400张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每位临床医师要与100至200个药名打交道,如果平均每一种药有3个异名,就要记住五六百个左右。据一些医院统计,各医院使用药名近1900种,按平均每种药3个异名,药剂师要跟6000个药名打交道,相当困难。

  厂家缘何热衷改装

  厂家热衷于改良新药,一方面省下巨大的新药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新药”的身份从物价部门获得宽松的定价政策,同时还可以从容应付各地的药品招标,免得因为旧药在招标中的价格低廉而失去“操作”空间。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科研处的方志军主任告诉记者,这些“换新装”的新药研发成本相当有限,由于前期工作基础都是现成的,只需要重新报个批文号,然后再通过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度的试验,即可重新向国家药监局申请新药注册。而江苏省物价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也透露说,国家为了鼓励新药研发,在核定成本时,对于新药的研发、推广等方面都有政策倾斜,比如普通的药品费用率控制在10%,而新药的费用率却允许30%,即新药的价格可以定得高一些,并且优惠期持续三年。这种“可以定高价”的优惠政策也使得许多药厂热衷于频频改装旧药作新药。最后,改装旧药也是对付招标限价的一大法宝。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算账,政府搞药品招标,常常把一些常用药的价格压得很低。按照规定,医院的售价可以在招标价基础上提高20%至35%的药品流通差率,那么显然,医院会更青睐高价药品,而对降价药品失去兴趣。为了重新占领医院药房,药厂常常选择改头换面“整容”后高价“重出江湖”。

  “变一变还是很灵验的。”哈尔滨市某集团制药企业企划部经理张双告诉记者。他举了个例子:东北某药厂生产的治疗儿童感冒发烧的一种产品,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得批准文号的老产品。该产品经过一番精心“包装”——取了一个上口好记尤其让家长们过耳难忘的名字,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小品演员代言,加上猛烈的广告攻势,迅速俘获了家长和医生们的心。“变脸”成功,售价也自然水涨船高,据说该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要高三四倍。

  那么,临床医生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呢?北京军区总医院药剂科张医生得知记者的来意后,随手翻开桌上的一本药品手册给记者看:通用名为头孢噻肟,商品名有迪莫隆、菌必灭、凯帝龙等15个;通用名为单硝酸异山梨酯的药物项下竟列出了54个商品名……“这么多价格各异包装不同的同类药品,不要说普通消费者无法分辨,就是专科医生也难于记忆。”

  张医生说,近几年,各种所谓的“新药特药”充斥市场,其中很多新特药都是在原有老品种(当然这其中也有名副其实的新药)的基础上改变而成——变换剂型、变更名称、改变包装。因为变成了新特药,自然执行新价格。药厂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会把新药研制开发费用、设备更新费用、临床验证费用和广告宣传费用等统统计算在内,如此一来,换了新名字的药品价格自然普遍高于原来的老药。比如原来一盒20片装的某种止痛药39.9元,现在改24片装的了,价格就变成了74.61元,“变来变去,其实就是为了变钱。”张医生对药厂这种通过给药品“变脸”变向提价的现象颇为不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8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