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发改委要求医院医疗设备收费不得区分国产进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14:49 人民网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发文,要求医院在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测和治疗收费上不得区别设备产地、型号,并遵守“不盈利”原则

  在多次推进药品降价之后,发改委又对医疗器械检查费用施以改革重手。

  “不得区别设备产地、型号,应根据医院不同等级,合理拉开差价”。12月15日,国
家发改委、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制订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首次表态要扭转使用国产设备、进口设备收费标准不一致的局面。

  《通知》还首次宣布将对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成本进行测算并公布平均成本,各地参考平均成本制定价格,并强调要遵守弥补合理项目、不盈利原则。

  减负成关键词

  “器械检测治疗费用给患者造成的负担正在加大,必须得到控制。”近日,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郭剑英向记者表示。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证明,器械检查费用已经成为继药费之后病人的第二大负担。其中《2004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门诊及住院病人药费比重开始下降,检查治疗费比重却呈上升趋势。

  “《通知》发布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够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醒医院不要超前盲目配置各种大型设备。”郭剑英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贡森的研究显示,我国以CT和核磁共振仪为代表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实际工作量,不到潜在工作能力的一半。即使不考虑诱导消费因素,设备能力也存在50%-60%的浪费。

  “以往医院在设备损耗计算上的投机取巧,实际上使患者承担了过多的成本,这在以后将被禁止。”发改委价格司一位人士表示。

  此外,两部委《通知》还规定,各地制定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必须明确项目内涵等具体服务内容。

  “巧立名目重复收费,这样的事情在不少医院都存在,物价、卫生部门很难及时做到一项项检查,患者对检查项目的明细也是不明就里,被动‘挨宰’,这是监管上的一个盲点。”北京某医院一位人士表示。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频繁,但多数是在做“无用功”。经检查发现病症的只占检查人数的30%,远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阳性率达60%的标准。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做了不应该做的高价检查。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16%的CT扫描没有必要。

  一位接近发改委价格司的人士透露,“降价的压力之一来自于年中的审计。”在今年6月28日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审计报告中指出,2001年以来,(北京)10家医院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类折扣、回扣等约3亿元。

  “由于医院未将这部分资金用以抵消药品和医疗器械售价,而是大部分作为医院盈利或用于购置设备等支出,最终还是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李金华说。

  “不盈利”导向

  统一大型医用设备检测治疗价格背后蕴涵着更深的意义。

  在不久前医药行业协会的一次峰会上,参会的发改委医药价格处处长郭剑英曾阐述了《通知》的设计构思:发改委最终意图在于药品降价后,再进一步统一降低器械检查、治疗的收费标准,但在目前价格双轨制的情况下,难以同步推进,所以发改委和卫生部计划先把收费标准进行统一。

  郭剑英表示,政府统一公布平均成本目的就是取消各地在设备成本核算中不准确、不严格的部分,促进设备使用价格降低,从而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

  “各地原先拥有独立制订价格的权力,直接统一价格,涉及到权力收放的问题,也很难保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因此公布平均成本的做法更巧妙。”发改委一位人士评价。

  郭剑英表示,这个平均成本虽然被称为“参考”,但却可以保证很强的约束作用。理由是,《通知》中要求,“各地制定和调整有关项目价格后,应及时报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

  “如果价格高了,总该给政府、给百姓一个说法吧?

  《通知》会发挥很强的作用。”郭剑英说。

  “‘不盈利’,而不是‘不营利’,一字之差,正是这个文件的核心精神。”发改委一位参与制订《通知》的人士反复解释,《通知》意味着,在逐渐降低药品价格后,政府计划斩断医院“创收”的另一重要手段———利用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查和治疗牟利。

  而《通知》中规定,财政经常性补助和药品差价收益应用于冲抵医用设备使用等方面的服务成本。

  “政府不只加强了作为,而且正在讲求作为的技巧。

  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应对手段,而是打通整个产业链,通过其内在的调节作用,引导合理走向。”陈东说。他是北京东方人(EEC)管理顾问机构首席顾问,长期关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为多家医疗企业做过研究报告。

  陈表示,《通知》中统一国内外设备使用价格的思路,显示出政府并没有对约束设备本身价格方面花费过多精力,而是通过对国内外设备使用时的价格做出统一规定,借助对下游使用价格的调整,最终引导医院在上游采购时做出新的思考。

  双轨制由来

  事实上,长期以来,国产设备、进口设备收费标准存在差别。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姜峰介绍,上世纪80年代左右,国内企业没有能力制造许多大型医疗设备,只好大量进口国外设备,因此国家对国内外设备收费实行两种标准。

  例如,在天津市物价局和卫生局制定的《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中规定,核磁共振检查项目:国产仪器600元/次,进口仪器900元/次。纤维喉镜检查:国产仪器60元/次,进口仪器120元/次。

  “其他国家都是根据检查项目收费,查什么项目就收什么钱,没有见到像我国这样同一个项目却要对国、内外设备执行不同的价格标准。”深圳迈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先成说。

  “医院基本不必为设备价格高发愁,收费价格高的可以更快收回成本,而且目前各大医院对医疗设备盲目攀比,对国产设备不屑一顾。”中国医学科学院一位专家指出。

  北京某医院一位医生透露,对于一家三甲医院,200万元的设备成本最多半年就能收回,仅一台CR(计算机化的X线放射影像系统)一年就可以为医院带来500万元的纯收入。

  “一些医院采购大型医疗设备的标书上,干脆要求‘采购进口设备’或加入‘某些部件为进口产品’,直接将国产设备挡在门外。”东软数字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软医疗”)副总裁郑全禄说。

  统计显示,我国的数字医疗设备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所占有,如核磁共振,我国现有装机总量为1500-2000台,其中3/4是进口产品。

  事实上,与进口医疗器械相比,国产医疗器械其实有很大的价格优势:骨科用的X射线机,同品质国产货仅20多万元,进口产品则要70万元左右;核磁共振,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比国外品牌低100多万元。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很让人无奈。”刘先成表示。

  姜峰提供的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国内企业的大中型设备的出口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30%左右。

  “出口数据侧面证明我国的产品已经得到国外认可,是给国内企业一个公平待遇的时候了。”姜峰认为。

  进口新形势

  目前,医疗设备进口权放开后的新情况正引起多方关注。

  2003年以前,医院进口设备是需要卫生部批准的。

  但2003年初我国取消了原有大型医疗设备进口的审批权后,医院可以自行进口产品,于是国外设备大量涌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进口医疗器械2853个,同比增长了51%.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2005年,国外设备在价格方面水涨船高时,这种进口趋势仍在愈演愈烈。

  广东海关发现,进口的医疗仪器及器械大多数进口品种平均价格猛增。今年一季度,进口医疗器械中货值超过100万美元的有14种商品,其中10种商品进口平均价格都比去年同期明显上涨,最高涨幅接近14倍。

  从全国范围来看,情况与广东口岸情况类似。今年前11月,全国医疗器械进口19.8亿美元,增长12.1%.广东海关方面分析指出,医疗设备进口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进口医疗设备带给医院高效益。国外产品比国内产品的技术性能好,只是医院选择进口设备的部分原因。真正重要的原因是医院使用国外设备检测时,收费标准高,能带给医院可观的经济收入。

  “有关部门已经察觉到医用设备进口方面的激增事态,卫生部开始收权。”卫生部一位人士解释。

  今年2月,卫生部出台《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国内所有医疗机构都不得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凡要购置大型医用设备的,必须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国内企业机会

  发改委推进器械检查治疗降价的趋势使国内企业看到了更大的机会。

  《通知》中最引起企业方面关注的则是要求医院“不得区别设备产地、型号,应根据医院不同等级,合理拉开差价”。

  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参与文件制定的官员透露,政府的确希望通过《通知》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这不亚于给我们带来一个春天。”郑全禄表示。东软医疗主要生产CT、X光机、核磁共振、超声四类大型医用设备。

  他认为,本土企业的医疗设备的性价比远远高于国外设备,而且国内设备的售后维修费用也远远低于国外设备。价格统一后,医院将改变以往只重品牌不重成本的情况,更多考虑设备的价格和实用性,会为国内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让国内企业受益,其实最终是使患者受益。”刘先成认为。

  他表示,依靠国外昂贵的设备来降低医疗费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国产设备才可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而一旦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发展起来,就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再进一步降低患者检查治疗费用。

  相对本国企业的高调赞赏,国外医疗器械企业则对此表现低调。

  西门子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西门子近年来已经察觉到中国政府降低医疗成本的趋势,已经生产了一系列中端的医疗器械,届时价格统一,对其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的一位中层人士说,“国外设备的技术优势其实是基础,收费价格的统一拿走了国外设备最大的一只诱饵。”姜峰向记者表示,有数家国外企业向协会反映,统一价格的规定会降低医院的购买力,可能会影响高新技术产品进入中国,影响国外企业的发展。

  此外,国外企业还请求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对《通知》召开专门的会议。

  “以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行业协会将召开会议收集意见,相关部门随后可能会据此对政策做一定调整。”姜峰说。

  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公司销售总监刘海晨认为,如果仅仅是收费价格统一的情况,国内企业的优势还不会体现得很明显,而一旦收费价格降低,低成本的设备显然更有利于医院尽快收回设备成本。

  “本土企业是欢迎降价的,而且经得起降价的考验。”刘海晨说。(高泽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8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