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厉林
2005年的这个年关,对于绝大多数零售商和供应商来说,不比往年的任何时候好过一点,甚至更艰难了。虽然商务部一直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市场的改革和法规的完善。可这仿佛是开几服中药就想根除多年的顽疾与种种并发症,如石入大海,激起几层波澜,又回复原状了。
可是该来的,一件件都来了,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入了,步步逼近独资;全国性的零售企业挺进区域市场,吞吃那里的企业以获取渠道,“大鱼吃小鱼,小鱼互相靠拢”,更多的并购出现了;中心城市的商圈让人日益感到局促,二线城市的商圈里也出现了扛不住陆续倒下的,对街叫骂的也更多了;还是免不了有供应商被“欺负”,或自己跳楼,或逼得零售商想跳楼;外资进入二线城市的,还是会受到锣鼓相迎;总部到各地开店,还是需要设立分部,当地纳税;偶尔在一些城市有几家超市挺不住,倒下,仍然会有一批供应商索债无门。零售业仍然缺乏一个涉及各个层面有效的监管体系,和一个游戏规则。
扩张的还是接着扩张,为了生存。某著名内资零售企业总裁在连锁业年会论坛上,面对要效益还是要规模的选择题,迟疑了,最终将无法取舍。
所以,还有供应商在不断地破产,陷入绝境。郑州凯利农超市被法院查封后,100多家供应商的1000多万货款也许就此画上了句号。这样的短剧,在这样的时刻,在辽阔的土地不同的城市,天天上演着。年关了,超市、卖场也过着矛盾的日子,生意很红火,可街对面的劲敌也一样红火。商品价格很低,还得再低,因为对手降了;银行门槛高了,只能继续从供应商身上打主意;不断有新的超市在周围开张,也有的“死去”。但是店,还得开,接着开,只要还有一口气能接上。盛兴倒了,家谊也没了,新开的店还在亏,但还得接着开。在中心城市找地,已经一天比一天艰难了。更多的近万平方米的大卖场竞赛似的出现,只因规模大,能占个好位置。还因为规模大,铺货多,能多设计一些收费的名目。最终,还是指望那报表能做得好看点,不过,前提是东挪西凑,还需要供应商的支援。
供应商没法不支援,因为他们已经被卷进了这个漩涡,零售商在寻找到新的赢利模式,在被颠覆掉这个强势的宝座,最后轰然倒下之前,还得靠自己的力量先过了这个年关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