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转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 18:0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姜洪桥 王延春 北京报道 一贯低调的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也许应该感到庆幸,在他再次宣称中国全国都存在房地产泡沫,并可能崩溃的时候,没有人激动地跳出来指责他恶意针对中国动机不纯。同样地,也鲜有人将其话语作为反击“地产奸商”的大旗。 “有人出来泼点冷水不是坏事”,虽然基本不赞同谢国忠的观点,从事房地产金融
泡沫不灭? “不能太相信经济学家,他们的分析有时候是不准确的”,龙盛摩高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曾勇笑着告诉记者。11月底以来,谢国忠多次以发表报告或者接受媒体采访的方式警告中国房地产泡沫危险。谢国忠的主要逻辑之一是日元的贬值和美元升息将使得热钱倾向于撤出中国,这将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危险。但是曾勇显然不相信这点,因为投行业务正显示出繁荣的景象,每个投资中介都有几笔单子等待运作。 令曾勇感觉最明显的是同业竞争明显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型中介公司在中国加入到投行业务的竞争之中。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高力国际,第一太平戴维斯等跨国中介公司相继开展了投资服务业务,甚至内地的思源顾问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而在此之前只有世邦卫理仕和仲量联行在此领域拓展较多。 似乎是为了补充自己的观点,谢国忠在1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出口的快速发展引发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其中有很多的泡沫成分。一旦出口下降,房地产市场将崩盘。这个说法被以“出口下降房市将崩”的标题见诸媒体,并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 不过,与2004年谢国忠所面临的挑战不同。此次质疑的声音并非针对房地产泡沫是否将崩溃的结论,而是针对谢国忠结论的前提,出口是否会明显下降。 根据商务部外贸司发布的预测,今年中国全年出口将增长30%左右,达7500亿美元左右,进出口顺差9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此前谢国忠在6月份预估,中国出口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大幅度减速。即便是对明年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预计上,许多专家也和谢国忠有分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外贸出口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将继续保持较大规模,预计明年出口增长仍会保持在20%以上,贸易顺差比今年减少,但仍会保持较大规模。张立群的观点得到中国很多专家的认同。“房地产崩盘?不至于吧”,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清华召开的宏观经济研讨会上很怀疑地说。 “不能夸张谢国忠的观点,他的报告是针对全球而非仅仅是中国”,虎杰投资顾问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寅指的是媒体只强调了泡沫破裂,并没有说明其推理逻辑。张寅对谢国忠的分析逻辑并不怀疑,“推理过程是严谨的,只是推论的前提条件值得怀疑”。事实上,张寅个人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结果要比谢国忠乐观很多,他甚至认为,明年北京楼市将出现明显的回升现象。乐观的看法也不缺乏依据,尽管北京市场交易量仍旧不高,但是土地市场开始出现火热的局面,这些土地将在未来的两年内相继成为现实的楼宇供应。再加上奥运因素对北京环境的改善,看好未来几年北京房地产市场也是相当多地产行业分析机构的共同看法。 喧嚣远去 显然,谢国忠这个坚定的中国房地产泡沫论者受到了与上一次他发表泡沫论时迥然不同的待遇。在2004年,谢国忠观点刚出台的时候整个舆论为之轰动,支持者和反对者分为两个阵营截然对立。有官方背景的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公开反对。北京有名的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则以一句“我不喜欢他像上帝一样说话的方式”来表达对谢国忠的不满。一些媒体以极端的方式怀疑谢国忠代表跨国资本刻意打压中国房地产市场,因为摩根斯坦利的房地产投资部门在泡沫论泛起的时候正忙于投资中国。而支持者在网上以谢的观点来批评开发商和政府部门,鼓动住宅价格的下跌。 尽管作为必需消费品的住宅供应的复杂程度要超越房地产行业本身,在最近的几年内,中国内地房地产一直被视为腐败和奸商的代名词。“无论什么样的房地产论坛,只要题目和房地产价格相关,就有无数人来旁听,不管是生物系还是物理系的”,王洪觉得人们的热情有些不可思议。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园内,房地产讲座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话题。 媒体抱着同样的热情关注着这个行业。一些知名的房地产行业网络以PK的方式来吸引点击率。这种PK通常是邀请两种持完全相反观点的人进行擂台赛,当众相互辩论,而辩论的话题都是与泡沫或者价格相关的敏感题目。线上还同时进行网民投票和辩论,其结果通常是不会出乎意料的。凡是认为房地产价格过高,或者房地产有泡沫的都将得到难以置信的选票。经济学家的预测被作为市民的必谈话题以各种方式发挥和娱乐。 不过,这一状况正在改变,在一个最近的“房地产是否有暴利”的PK论战中,有暴利和无暴利的得票率接近持平。谢国忠在继上海房地产泡沫论之后警告北京、深圳泡沫也没有遭到官方的反对。网上的主流评论是学术化而温和的。看起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消费者似乎能够更宽容地容纳不同意见,并把关于房地产的争论引向包括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