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国汽车 终于挤进马来西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 16:5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韩彦 哈尔滨 长春 北京报道

  在长春一汽轿车公司的试车跑道上,停着一辆外观与丰田公司在日本销售的Majesta毫无二致的豪华轿车。打开车门,你会发现它有着和雷克萨斯(丰田旗下的顶级品牌)如出一辙的驾驶仓——除了轮胎以及那个“鼻梁”上镶着的“红旗”标志,其他几乎原封不动地来自日本。

  没什么奇怪的,这仅仅是中国汽车厂商已经运用熟练的一种发展自我品牌的方式——他们在骨子里都认为,只要品牌是自己的,其余用谁的目前都无关紧要。糟糕的是,当马来西亚人民也决定这样做的时候,这惹怒了中国的几家汽车厂商。

  吉利是目前最为愤怒的一家公司,此前他们甚至已经签署了协议,将在马来西亚制造、组装和出口吉利汽车,却在不久前被该国政府出台的新政策挡在了门外:新政策要求吉利只能将马来西亚的组装厂当作出口基地,不能在马销售。

  还有

奇瑞公司,该公司生产的微型车QQ是目前国内最畅销的一种车型,但这些车却经常长时间地躺在马来西亚的港口里,因为这些车如果想要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话,必须经过政府工业部和交通部的双重资格认证。在早些时候,马来西亚还借美国通用汽车对中国汽车厂商奇瑞的诉讼,成功阻止了奇瑞微型车QQ出口该国的计划。

  这些事情开始引起了中国汽车界的愤怒,吉利公司甚至希望商务部能够为此出面,而外界也开始对中国汽车公司能否顺利走出国门开始持悲观态度,这对于中国已经越来越显得过剩的汽车产能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马来西亚是东盟十国中私人汽车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家,而且该国人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力很强。中国汽车企业普遍认为,如果能在马来西亚站住脚,中国车就打开了面向整个东盟市场的大门,并可以借此实施马来西亚-东盟-中东-欧洲的全盘计划。

  在不断的努力下,一家并不非常知名的中国汽车厂商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本报记者12月5日从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慧侠处独家获悉,根据哈飞与一家马来西亚主要汽车制造公司签定的合同,从2006年2月中旬开始,哈飞将在一年内向马来西亚出口3万套路宝车的汽车散装件(CKD),在马组装并挂上当地品牌销售。

  根据进一步的了解,目前双方共同建设的组装厂在今年8月份就已经破土动工,将于2006年2月正式开工生产。目前哈飞已经收回第一笔数百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以至于赵慧侠每次对外介绍性发言的结尾,都增加了“未来会与国外企业进一步合资合作”的内容。一位哈飞内部人士将其理解为,哈飞将来有可能跟马来西亚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本报记者还得知,另一家汽车公司比亚迪在今年9月2日也与马来西亚的汽车经销商Lm Star Auto World Sdn Bhd(Lm Star)签定了3000辆整车的出口合同,目前进展顺利。

  哈飞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并没有更多的技巧,放弃使用自己的品牌是成行的主要原因,这令急于保护本国汽车企业的马来西亚政府感到放心。问题是,上述中国汽车制造商全部都以自有品牌小型轿车为主要业务,为什么这类公司格外重视马来西亚市场?

  为什么是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一直实行着300%的高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土汽车产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推出国产车计划,思路与中国相近:采取技术引进和与国外合资生产的方式逐步发展本土汽车品牌。不同的是,马来西亚从一开始就有着很强的本土品牌意识,两家民族汽车公司受到政府扶持,其生产的国产品牌宝腾(Proton)和Perodua在马来西亚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高达80%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汽车业的合资与技术转让过程中,是直接引入外资品牌,用市场换技术。

  虽然高关税的政策广遭诟病,而且使本土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能力,等到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08年落实后,马来西亚对区内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必须取消进口税和国内税,届时看来难以防范泰国组装厂里欧美、韩日等各大汽车公司生产的车涌进马来西亚市场。

  在这种压力之下,马来西亚已经开始在合资领域谨慎地对外国品牌敞开大门,比如他们今年宝腾将和大众一起组装生产

帕萨特轿车。但这样的恩惠很难波及到中国的汽车制造商,相比较德国大众可以为他们带来世界最高品质的工程设计与质量标准,而中国车只能是抢占低端市场的对手。

  JP摩根在今年的一份汽车业报告中指出,马来西亚中低价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国营的宝腾公司今年3月份市场占有率从最高时的50%降至45.5%。于是才有了马来西亚以上一系列的新政策出台,而中国厂商则依然要想方设法挤进大门,因为一旦那样,未来开放后的竞争将取得先天的优势。

  当然,无论什么样的保护政策都永远比不上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来得稳妥可靠,马来西亚政府可以看看欧盟本月12日的声明,“欧盟汽车制造商在中国仍然面临‘偏袒国内生产商、投资限制、国产化限制,以及

知识产权执法不力’等多重障碍。他们将‘继续密切监视中国的商业和监管动态,同时考虑,如果目前状况得不到改善,将评估最终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委员会的行动是否有可能获得成功’”。

  看来,中国商务部暂时恐怕无暇帮吉利讨公道,而要集中精力应付欧盟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