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乳业 > 正文
 

伊利独抗民族品牌 国内乳业难挡外资急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08:05 经济参考报

  随着乳品消费市场日渐成熟,曾经隐退的外资今年又开始在乳业“涨潮”。与当初直接建厂进入中国市场不同,这一次外资企业采用的是资本运作,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熟悉国情和外资雄厚资本的联合优势。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本月向三鹿集团注资8.64亿元、掌控43%的股份,创下了外资企业对中国乳品行业的最大投资。而在三鹿之前,更多的中国乳业巨头已经与外资共舞多时。达
能亚洲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光明乳业第三大股东,目前持股比例为11.55%;作为蒙牛的战略投资者,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及英联投资一度以引领者的角色,指引蒙牛弄潮商海及香港上市;完达山50%的股权,也被英国RichKeen公司和统一联手认购;至于北京的乳业霸主三元,麦当劳一直是其战略合作伙伴。放眼中国乳业,在六大巨头之中,除了目前伊利独扛民族品牌之外,其他几家企业皆已完成与境外企业的合资。

  显而易见的是,目前中国乳业的繁荣局面与外资的进入息息相关。来自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乳制品工业产量达到949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8倍,其中液态奶增长14.4倍。尤其对蒙牛而言,外资对其跃升为行业亚军功不可没——2002年10月,蒙牛获得以

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外资入股,筹得资金2600万美元;一年后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次注资3500万美元;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

  但是,六大乳业巨头只有伊利独扛着本土品牌大旗,使得中国乳业此前本土品牌大败外资品牌的显赫业绩,顿时光环尽失。同时,由于乳业产业链较长,与中国“三农”问题紧密相连,外资对中国乳业的渗透更让一些业内人士忧心忡忡。有关统计表明,仅伊利一个企业,其吸纳的直接、间接就业和涉及的家庭总人口就超过100余万人,帮助农户贷款已超过15亿元。业内人士分析,已经被外资“染指”的乳业巨头的企业控制权一旦出现“集体性沦陷”,不仅民族品牌企业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威胁,而且有可能对国内奶农和奶业带来影响。有专家认为,在工业反哺农业还未完成的情况下,本应属于奶农的利益,极有可能被外资直接获得。

  事实上,尽管没有引进外资,伊利的国际化眼光同样不逊色于国外的企业,其整合国际合作伙伴的协同合作,可谓游刃有余。今年8月,伊利与芬兰维利奥公司签订了益生菌LGG中国市场5年的独家使用授权。伊利在乳业一马当先,证明引进外资并非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民族品牌照样可以引领行业发展。2005年伊利成为国内食品业第一个奥运会赞助商,今年完成100亿元销售也已成定局。但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大多数民族品牌而言,伊利模式很难复制。伊利在1996年就成功上市,很早就解决了资金的瓶颈,目前很多

商业银行对伊利的授信额度,也都高达数亿元。更重要的是,伊利经过多年的市场耕耘,在品牌、市场、渠道、产品等方面构筑起的复合优势。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