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索尼降价矫正平板时代市场定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08:25 经济参考报

  12月初,一向以高附加值傲居全球电视市场的索尼彩电,全线调低了其液晶电视价格,最高降幅达20%。作为CRT时代牵一发而震全球的领导品牌,索尼此次降价虽然被认为是索尼历史之最,但其影响力正在明显减退。价格远远高于价值的索尼品牌开始通过降价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

  业界关注索尼降价

  索尼调低全线液晶电视价格之后,记者在北京大中电器友谊店及国美电器首体店看到,媒体上炒得火热的索尼液晶大降价在市场上并没有相对应的猛烈宣传。在索尼彩电展区,一半以上的展位被索尼CRT电视占据,仅有的几台液晶电视也并未阵列所有型号。此外,两家卖场均未张贴降价的宣传海报,记者在价格标签上很难看出曾有过降价的痕迹。

  国美电器北京前门店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索尼液晶降价终端市场反响一般,此次降价主要刺激了索尼品牌的新老爱好者,毕竟索尼在CRT电视时代积累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美誉度,而索尼平板电视过高的价格曾令这些消费者望而却步。

  记者还发现,其他国内外品牌液晶电视均有价格松动的迹象,例如三星将40英寸液晶电视由27000元降到18700元,降幅达8000元;三洋将一款32英寸液晶电视降至9980元,降幅约2000元。但与索尼全系列产品降价不同的是,其他品牌只将个别或小部分产品做特价促销,其中一部分品牌是为配合卖场的整体促销计划,一部分品牌是为迎合周末市场做阶段性的促销。在液晶电视价格整体不断下降的大趋势下,各品牌均有逐渐放低价格的市场策略,只是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判断其他品牌的降价与索尼降价有必然联系。对于同处于高端市场的三星、LG等品牌而言,索尼个别产品的价格可能对其同尺寸产品造成一定威胁和压力,但其全线产品的价格体系尚未因此变动,短期内外资品牌的价格战还难以上演。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索尼选择40英寸液晶电视作为降幅最高的产品,是因为40英寸液晶并不是市场的主流,40英寸液晶价格的下滑将推动大屏幕液晶市场的放大。市场人士则认为,索尼已失去在CRT时代确立的全行业产品价格标杆的地位与影响力,在平板时代,索尼调价还不足以撼动整个市场的价格标尺。

  索尼价格低头战略抬头

  索尼此次降价的液晶产品均是今年秋季刚上市的新产品,因此不存在甩库存的可能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索尼降价是其扭转彩电战略、积极冲击平板市场的关键步骤,降价是经历了平板技术空白化的索尼主动迎合市场的实践性探索。

  在CRT时代,索尼是彩电技术的领军者,因此其高价高利润的品牌战略可以维系,但到了平板时代,索尼平板战略摇摆不定,投入较晚,因此出现了技术空心化的危机,高价的市场策略不再适应现阶段的市场,再加上平板电视量产提速、成本下降,在产品整体价格不断下降的大趋势下,索尼以降价启动市场是必然的。

  索尼消费电子营业本部家用显示产品部产品科副经理高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索尼此次降价的目的是为了在旺季争取主动,提升销量和市场份额。液晶电视的价格下降和市场的扩大是未来的趋势,索尼液晶电视降价正是顺应这个潮流,不仅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和销量,同时也做大整个市场。此外,高明透露,液晶电视将会成为索尼在彩电领域重要的产品之一,未来索尼会继续加强液晶电视的推广。

  事实上,在速度决定一切的平板时代,昔日彩电霸主索尼由于屡屡判断失误,一度丧失了大量市场机会。在平板电视萌芽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靠“特丽珑”显像管彩电树立绝对技术优势的索尼选择了坚守“特丽珑”;自1998年推出“贵翔引擎”技术后,索尼电视技术研发的脚步慢了下来,而其他日、韩系品牌与众多中国品牌已在随后的短短7年中做大了平板市场;2003年,索尼中国区总裁川崎成一强调,当年将是中国的等离子元年,索尼要抓住这个“未来世界最大的等离子电视市场”,但由于索尼并不掌握等离子屏的核心技术,必须向竞争对手购买,以致成本高昂,无奈最终辙出等离子电视市场。直到2003年,索尼与三星在韩国合作投资20亿美元投建第七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索尼在平板市场的劣势才得以扭转。2005年8月,该生产线的面板开始用于索尼全球同步推出的以“BRAVIA”为副品牌的液晶电视。如今,不到半年,这批新品大规模降价,显示出索尼快速启动市场,加速液晶战略的迫切愿望。

  平板市场群龙无首

  彩电市场由CRT向平板电视的变革,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颠覆与升级,更为重组中国彩电市场结构和格局提供了种种挑战与机遇,目前的平板市场仍处于群龙无首的混战状态。

  据赛诺提供的2005年10月液晶电视零售量占有率排行可以看出,前五名品牌的占有率在12.9%至11.1%之间,前后相差甚微,而且从每月的数据统计来看,品牌的座次排名也不稳定。可以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处于上升但不集中的阶段,品牌间的竞合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要共同把市场做大,一方面要辖制对手强大自身。

  业内人士认为,液晶电视迅速由产业的导入期转入快速的成长期,竞争结构远远没有形成,无论是在CRT时代占据强势地位的索尼、松下等日系品牌,还是在平板时代突起的三星、LG等韩系品牌,或是把持着大量市场份额的本土品牌,其实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随着市场的快速成长,市场结构重组机会不断出现,由利润导向转向抢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仍将继续存在。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