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国金融业开放行进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 15:4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欧阳小红 黄利明 袁满 孙健芳 北京报道

  市场在放开,版图在变化。

  2005年,是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前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改与上市步伐加快,外资开始更深层次的参与;已经全面对外资开放的保险业开
始又一轮的“跑马圈地”;证券业分化显著,那些还能活下来的券商正在成为外资的“猎物”。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有关金融业开放的规定,金融业拥有5年的过渡期。其中,关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3年内全部开放的承诺已经兑现,只有5年过渡期的承诺——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还没有兑现。

  但开放的最后时刻越来越近了。

  12月5日,中国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提前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南宁5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从而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从18个增加到25个。刘明康还表示,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

  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的中国金融业,戏剧纷繁。

  银行:寻求掌控权

  虽然已经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第二大股东,但花旗集团显然不满足。在争夺广东发展银行的过程中,花旗正在努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加入广发股权争夺的不仅有花旗,还有荷兰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DBS)和法国兴业银行。他们热衷于此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广发行可能将最多出售50%的股份,而监管部门可能对广发行免除海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25%的比例上限规定,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

  换句话说,花旗和它的竞争伙伴们正在争夺的是中国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掌控权。

  此前,外资金融机构通过购买持有中国国内银行的股份的方式备受其青睐。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外资的角色也是不断演变:一开始,他们以财务投资者身份试探,后转化为战略投资人角色,即从最初仅谋求在董事会发言的权利,发展到在业务层面尝试多种深度合作。

  他们入股的方式有三种。

  其一,持有相对控股比例,控制董事会,实施流程再造,如新桥投资深圳发展银行。过程虽说一波三折,但最终新桥投资入股比例为17.89%,成为首家外资控股中国的商业银行。

  其二,入主银行的董事会谋求发言权,输出先进管理经验,对银行进行再造,以便增强控制力,如汇丰银行投资上海银行。2001年12月汇丰银行以6260万美元购入上海银行8%的股权,成为仅次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其三,深度介入并控制银行某项业务,遂拓深到银行的其他层面,如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2年底与花旗银行达成结为“具有排他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在入股方面,花旗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入股5%;第二步、第三步是在2008年前,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花旗可增持至14.9%,最终不超过24.9%。

  不可否认的是,外国银行参股也对国内银行业产生“学习效应”和“示范效应”,正如其已然显现的正面效用——诸如公司治理、经营水平、风险水平、技术水平等。国际金融公司(IFC)和汇丰银行入股上海银行便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当然,对于“做生意”的这些外资金融机构而言,成为“榜样”并不是他们希望的全部。

  深层次的参与也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银河

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提醒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开放应该与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能力结合起来,遵循国际规则这是没问题的,但并不是没有标准的、无政府管制的开放。”

  保险:新一轮竞争

  “三年的时间还太短,保险需要长时间的投资才可能获取回报。”永明金融首席执行官唐纳德·A·斯图尔特(Donald·A·Stewart)对旗下光大永明在中国市场的作为持保守态度,但是就像多数外资保险巨头意识到的那样,中国保险市场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

  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监会宣布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

养老金/年金险业务,同时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分支的地域限制。于是,在随后的一年中,外资保险公司各自做着新的战略调整。

  二线城市成为新的圈地重点。中意人寿于今年年初率先进军广东佛山;总部在上海的海康人寿,在南京成立了第二家分公司;光大永明以首家合资寿险公司的身份进军杭州;纽约人寿的老板则在盘算着在占据上海、成都、青岛以后,未来24个月再挺进五座城市。

  “随着中国大城市的保险市场最终达到饱和,外资保险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将不得不考虑在这些大城市以外寻找新的业务来源。”作为监管方,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对外资的新动向表示出乐观与支持的态度。

  尽管还没有一家外资保险公司能够宣称自己已经开始赢利,但在中国保险市场上,这些肩负着风险与机遇的国际投资者们还是看到了成果。数字无疑是最好的证据。

  保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中国保险市场共有产寿险公司71家,其中外资(包括合资)35家,在数量上与中资平分秋色。今年1到10月,产寿险保费收入4123亿,外资保费收入316亿,占比达到7.7%。其中,外资寿险公司势头尤为迅猛,保费收入达到302亿,占据寿险市场9.9%,而去年同期外资保费占比仅在2%到3%之间。

  在市场占比增长的背后,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发生——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整体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资保险机构混业经营的优势开始显现。当中国保险业还在酝酿自己的基金公司政策时,外资保险巨头们已抢先在中国市场上植根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荷兰国际集团(ING)、美国国际集团(AIG)、德国安联集团、美国保德信集团、英国保诚集团等都已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一个月前,信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称,将于明年1月推出首只混合型基金,届时,同属保诚集团的合资寿险公司——信诚人寿将推出一款投资连接保险,连接到这只基金上。外资保险巨头的产品创新大戏即将开演。

  这一切对于开放一周年的保险市场来说,仅仅是个开始。

  证券:热情和冷静

  2005年11月,中国证券业还是悄然关闭了合资券商审批的大门。

  当然,关闭只是暂时的,据悉,监管层正在重新考量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思路。

  加入WTO至今年9月底,沪深证券交易所有39家和19家境外证券机构可以直接从事B股交易,还批准成立了7家合资证券公司和19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并先后向境外机构开放了基金管理业务、证券承销业务、投资A股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以及引进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等等。

  1993年年底,前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首席代表林重庚向当时的朱镕基副总理递交了一份“关于申请在中国成立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报告”。当时值得关注的背景是,中国电信、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垄断性企业都想去海外上市,但国内却没有一家投资银行能担此重任。

  随后,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被赋予使命着手准备。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正式成立。

  而从中金到湘财证券和法国里昂证券合资组建的华欧国际证券,第一家和第二家合资证券公司成立间隔长达7年。随后两年,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中银国际、海际大和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相继成立。

  高盛高华的成立也是一个分界点。高盛通过“买门票”的形式进入,曲线获得了全面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机会。也因此,高盛进入的方式,在国内券商陷入整体危机和综合治理的情况下打开了外资全面进入中国证券行业的想像力。

  现在,这种想像力遇到了一些麻烦。

  对于合资审批暂缓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理由是外资的话语权。

  2002年12月起,我国已经有28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现在,QFII获准投资的额度也由原来的40.5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

  左小蕾指出,其实真正的投资理念的形成就是QFII进来之后,大盘蓝筹原来流动性是非常不足的,因为国内的基金也觉得自己炒不动,但在QFII重仓之后,其流动性就出来了,在QFII买入交叉持有之后,国内的机构投资者随之跟进。现在国内机构投资者很多都把QFII作为学习的对象。

  但是,与开放相比,自身的强大似乎更为重要。一证券公司总裁则向记者表示,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还处在发育期,并不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和风险防范体制还没有充分建立,证券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不高,考虑到证券市场的特殊性,相信在近一两年内,监管层还是会采取对资本市场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渐进开放的方式。

  基金:第四波浪潮

  2005年银行系基金公司诞生是基金业最亮的热点,但也无法摆脱洋务运动的阴影,工行、建行和交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股东中都有“洋股东”的背景。其中,工商银行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合资成立工行瑞信基金,交通银行则联合施罗德集团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建银信安基金公司外资股东是美国信安集团。

  2005年9月30日,信诚基金管理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成为国内第49家基金管理公司,之后汇丰晋信作为第50家公司成立,这是2005年内成立的仅有两家非银行系背景的基金公司,但它们共同的特征也都是合资。

  截至2005年底,国内合资基金数目已经达到了22家(其中20家已经成立,剩余两家即将成立),占据国内基金业总数近1/2,而且还有更多外资正在准备进入这个市场。

  外资进入中国基金业从2000年开始,但当时只是试探性接触,这种接触往往以一份合作协议而结束,直到2002年10月16日,国联安成为中国首家获准筹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2年底,第一家合资基金——招商基金成立,外资开始对国内基金业跑马圈地。

  一开始外资参与国内基金业基本模式都是与国内一个机构合作成立新的公司,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避免参股老基金公司时与老股东进行谈判的摩擦成本。在2003年2月,湘财合丰基金管理公司宣布荷兰银行通过收购原有股东股权的方式参股基金公司,这是中国首家通过存量股权转让方式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

  之后,外资参股基金业开始以两条路线进行,一条是与国内机构继续合作成立新公司,另一条是购买老基金公司股权让老基金公司蜕变为合资基金公司。

  信诚基金的总经理石志成就坦言,中国基金市场正处于成长初期,市场渗透率低,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他们希望“乘势出击”。

  “由于外资不断参与,现在基金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汇丰晋信副总杨文斌告诉记者,“第一个阶段是在1998年到2000年期间,这期间本土小基金公司获得发展,在2000年之后是10家老基金的积累阶段;从2002年开始合资基金开始进入;现在是那些有大金融控股背景、股权清晰、治理结构规范的基金公司将获得发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