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过剩成定论 钢厂并购限产任重道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 17:04 中华商务网 | |||||||||
在上周日举行的会议上,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预测,明年钢材实际消费增长10%~15%,达3.4亿吨左右(扣除重材),钢产量增长10%~15%,达4亿吨左右,钢材进出口则各为2000万吨左右,即过剩约在5000万~6000万吨。 由于现行市场体制和统计体系,各方均无法准确取得中国钢材实际供需的统计资料。但从钢协在某些场合认可的过剩3000万吨,到上述预测报告中经修正后认定的6000万吨过剩
专业人士进一步表示,其实,具体过剩多少已不重要。关键是包括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各方已开始认识到,成为过剩产业典型的钢铁行业面临问题的严重性,正在及时采取措施,如行业自律限产保价,及促进生产、物流集中度提高和改善产品结构的国家宏观调控。 市场人士说,自今年3月底以来,中国钢材市场持续震波动,价格一路下跌,根本的一条是供需矛盾凸现,也就是产能过剩,这是铁的事实,是不能否定的。 从需求来看,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资料,最近个月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在持续增长,增幅普遍在27%左右,这个增长幅度依然不小,按理说这足以拉动钢材的消费,钢价不应持续下跌,甚至达到暴跌程度。如果说这些资料没有什么差错的话,那么只能说明国内的钢材产量过多,激化供需矛盾。 近年来,中国新增热轧板产能1500万吨,冷轧板产能1000万吨,今明两年将形成热轧板生产能力1.2亿吨,冷轧板生产能力6500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33%和155%。如此大的新增产能释放出来,市场压力必然增大,供需矛盾必然激化,钢材价格必然回落,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目前钢材市场上的板材价格急剧下跌,就是市场供需大于求的结果。对此,谁都不能回避,必然承认这个事实。在当前供大于求大环境下,稳定钢市的根本出路就是钢铁生产企业主动限产,特别是对一些小企业要采取断其粮,抽其血的有力措施,通过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让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厂淘汰出局,退出市场,通过减产、限产,缓解供需矛盾,这是稳定市场的唯一出路。 业者强调,这次限产不能像1998年那时的限产,把大企业的产量给限住了,而使一批小企业活了起来。大企业在减产,小企业在增产,结果限产没有得到好的效果。 如何断其粮,抽其血?业者认为,比如减少铁矿石进口量,今年进口铁矿石约2.6亿吨,2006年也仍维持这个水平,缺口部分由国产铁矿石填补,同时提高国产铁矿石价格,让这批小型钢铁企业无法承受成本压力,最终不得不停产或关闭。当然这是权宜之计,但要真正做到"断其粮,抽其血",在目前情况下采取市场调节和法律手段是最有效的办法。 最近一个时期,普通中板、热轧卷板的市场销售价格甚至与普通钢筋一样,部分产品已跌破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线之内,导致一半生产企业亏损。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产能扩张,产量过剩。 而板材生产企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国有企业多,市场通常称板材是“国家队”,它与“游击队”的民企不一样,心态也不同,民企“停得起而亏不起”,一旦出现亏损就关机停产,而国企则是"停不起而亏得起",宁亏损,也不轻易停产,因为企业?这么多职工还得有活。 再有,时下国企中出现一种情况,一味追求规模,一心想上一个阶。据悉500万吨、1000万吨是一个阶,为上一个阶,千方百计扩大生产规模,现在追求1000万吨规模的企业不少。这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此外,扩大产量,以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结果产量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趋严重,价格持续震回落,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还有,目前中国钢铁企业的利益约束和市场约束机制都比较薄弱,不能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钢铁企业集中度低,很难真正实现“限产保价”,这也是影响钢市稳定的因素。中国板材企业的集中度明显高于长材,中板前10名企业占全国中板产量的68.23%,热连轧宽频钢前4家占全国产量的62%以上。 但在这一轮钢价下跌中板材跌价最狠,跌幅达50%,甚至低于长材价格。相反,长材中小生产企业众多,但价格下跌幅度小于板材,目前又率先小幅反弹。 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材新增生产能力少,且民营企业多,其市场机制、利益机制约束作用较强。 对此,业者再次大声疾呼:当前稳定钢市,唯一出路在于限产,把过剩的产量限制住。据分析,今年约新增7000万吨,预计明年还有5000~6000万吨的增幅。新增产能不断释放,特别是集中释放,必然继续导致国内市场供大于求,钢价下滑。 为此,必须对目前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要有足够的认识,勇敢地承认供大于求的现实,果断地把过剩产量降下来,促使钢市平稳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