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卷土重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 15:5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杨瑞法 上海、苏州报道 2005年12月7日,苏州富士胶片影像机器有限公司迎来了它的十周岁生日。为此,今年66岁的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全球总裁兼CEO古森重隆特地从东京赶来祝贺。
庆典上,古森重隆将宣布一项重要决定:苏州映像机器有限公司即将取代富士在日本的仙台工厂,成为富士全球第一大数码相机生产基地。预计2006年,这里的数码相机产量将达到410万台,实现销售总额44亿元人民币,这个产量几乎相当于与其毗邻的索尼无锡工厂的一倍。而目前,富士在苏州工厂的数码相机产量仅为160万台左右,销售额约19亿元。 同一天,古森重隆还会在苏州参加另一项重要活动:富士胶片印版(苏州)有限公司奠基仪式。这是富士在中国投资的第二家电子数码印版工厂,注册资金3900万美元。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给本报的书面材料称,古森重隆中国之行的目的是,“进一步整合和发展富士胶片在华的影像和信息事业”。 艰难转型 古森重隆的中国之行,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12月7日晚上,在参加完上述两个工厂的活动后,还会接受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中国媒体的专访,这也是富士胶片全球总裁在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其动机不言自明:为富士在中国的大扩容鸣锣开道。 创建于1934年的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影像和信息产品制造商及供应商之一,1984年进入中国。 1980年代,富士胶卷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度高达70%。但1998年,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与中国政府达成的“全行业合资计划”(俗称“98协议”),却将富士结结实实地关在中国胶卷行业大门之外。2002年,当富士在中国重见天日时,柯达在中国胶卷市场上的占有率已攀升至60%,其加盟店的数量达到7000家,是富士店的3.5倍。 然而,因祸得福,正是这段惨痛的经历,促使富士早于柯达向数码领域转型。根据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目前富士数码关联产品的销售收入已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70%,公司的招牌产品——彩色胶卷,在富士2004—2005财年236亿美元总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已下降到6%左右,而令富士中国公司自慰的是:“我们虽小却盈利,柯达虽大却亏损。” 富士中国工厂在转型过程中扮演了生产基地的角色——当初,苏州影像机器有限公司为生产一次成像相机和APS相机而设立,如今却生产清一色的数码相机。 富士的及时转型,曾给它带来滚滚财源。2003-2004财年,它实现净利润823亿日元(7.487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了69.4%。在一片热望中,当时曾有分析家预测,2004-2005财年,富士的纯利润将达到986亿日元(8.97亿美元),但实际只达到845亿日元,仅比上年略增22亿日元。 今年,富士的好日子似乎突然走到了尽头,前不久刚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当季利润仅为172亿日元,同比滑落45%。在4-9月的上半财年,富士成像业务累计营运亏损达到50亿日元。为此,富士已将数码相机的年出货量从770万台下调到650万台,而从明年开始,这些产品大部分将由它在苏州的工厂提供。 有分析师认为,高端市场份额不足,导致富士数码相机利润下滑,因为通常高端市场利润更大,而价格跳水幅度更小。 中国是全球数码产品市场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中国数码相机全年销量将达到500万台。但目前这个市场的翘楚是索尼、佳能,而非富士。根据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此前向本报提供的资料,2003年,索尼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约50万台。从2003年至今,索尼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30%左右。而迄今为止,苏州富士胶片机器映像有限公司的数码相机只有10%供应中国市场。换言之,目前富士每年只有16万台左右的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销售。显然,中国市场开拓不力,是富士利润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森重隆此次中国之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扭转富士在中国市场的被动局面。不但要将苏州建设成为富士全球生产链中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且要使中国成为富士全球最具爆发力的市场,这是古森重隆欲传达给中国消费者的最重要信息。据富士胶片(中国)有限公司透露,富士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苏州工厂的数码相机有30%-50%在中国国内销售。按该厂明年产量410万台计算,在未来几年,富士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将达到120万台-200万台,把索尼和佳能远远抛在后面。 卷土重来 事实上,古森重隆的中国之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就在古森重隆到达苏州前8天,日本的另一家著名企业富士通将军株式会社的大石社长已到无锡参加了富士通将军与小天鹅中央空调合资协议签署仪式。该项目总投资1700万美元,富士通将军占有75%的股份。 12月8日,同样位居世界500强的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也将在无锡新区露面,其投资总额达9000万美元的打印办公设备生产基地——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是自2003年10月份柯尼卡和美能达合并以来,在全球建立的第一家生产工厂,也是去年8月现代和意法半导体20亿美元项目落户无锡以来,无锡市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柯美方面称:“无锡生产基地的建立,是柯尼卡美能达自成功合并后的一次重大决策,也是进军中国市场最重要业务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 短短十天间,接连三家日本著名企业在华投资项目签约、奠基或开业,绝非巧合。 人们清晰地记得,两年前,日本媒体曾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鼓动日本企业“战胜中国制造”。为此,在一段时间内,不少日本企业停滞了在中国投资的步伐,一些已在中国开工的日本投资项目也放缓了建设进度。 目前,“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国内仍未销声匿迹,但日本大企业却反而加大了在中国投资的力度,例如富士胶片,仅今年一年,就在中国注册成立了富士胶片印版(苏州)有限公司、富士星光印刷器材(上海)有限公司、富士医疗器材(上海)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总注册资本达4875万美元。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称:“富士苏州工厂将进一步推进本土化生产,强化零部件的开发采购、生产技术研发和品质保证体系等功能,以加强富士数码相机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获得低廉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无疑是日本企业在中国推行本土化最直接的动力;能使产品贴近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是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根本原因。但日本企业选择在这个时候向中国市场发力,则是因为它们已具备了一个重要条件:日本的大银行已经摆脱了三年前的困境,迅速恢复了元气。2002财年,日本6大金融集团曾亏损4.6万亿日元,但2005上半财年(4月-9月),它们的经营利润却高达1.7293万亿日元。预计至明年3月本财年结束时,其税前利润将达到创纪录的3.892万亿日元。 日本大银行的起死回生,得益于日本经济形势的好转。据报道,在今年3月结束的2004财年,日本企业倒闭的数量较上一年度减少15.9%,债务总额减少34.1%,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这使日本在华投资企业被日本媒体要求“撤回国内”的压力大大减轻。 日本大银行的经营策略,解除了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后顾之忧。一个佐证是,今年日本在华投资的企业几乎清一色地采取了独资或绝对控股的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企业仍然不愿意将最先进的技术流入中国企业,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日本企业已获得了足够的财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