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七问中集之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9:45 《新财经》

七问中集之后

  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尚未看到一个清晰的未来,中集向何处去

  文/涂东晓

  《新财经》2005年2月号刊登了《七问中集》以来,至今已经过去十个月了。彼时,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发动了一场强大的财经公关活动,在主要证券类媒体上全面反驳《
新财经》。

  然而,之后的一系列事实再次证明了《新财经》的犀利和严肃。正是从今年2月开始,中集集团进入了它的多事之秋。

  在《七问中集》中,孙旭东、王纪平、孙进山三位专家根据公开数据对中集集装箱的销售价格、销售收入、钢材成本、借款利率等七个方面提出财务质疑。虽然事后中集方面对这些质疑做出了解释,然而到了2005年3月份,关于中集涉嫌关联企业坐庄、应收账款问题、毛利率奇高等疑问已经在市场上流传,并不断见诸媒体;至2005年7月,中国注册会计师陈鸿原发表文章称:中集集团虽然近三年来公布的业绩高速增长,利润屡创新高,但是,从现金流角度分析,这充其量只能算是账面盈利,中集实际上是一支亏损股。

  在这一期间,中集经营上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媒体披露: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南方中集设在深圳的两个生产基地蛇口中集与坪山中集陆续裁减季节工逾千人,正式职工则分批调休。在10月26日,中集发布公告称上海中集已经停产。

  10月29日,中集发布季报:第三季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36亿元,净利润5.99亿元,同比下降29.41%。而业绩下滑的原因被认为是“整个行业开始萧条所致”。

  从2005年2月至3月份,中集股价仍然维持了上升或高位盘整的势头,然而从4月初开始,走势便开始反转,中集股价进入了直至目前的下降通道。

  中集集团曾经创造了中国证券史上的奇迹,从1994年至2005年3月,复权后的中集股价上涨了20倍,公司累计现金分红达8.09亿元,而以原有股本计算,公司的每股收益则从最初的1.05元上升至28.64元。十年间的优良表现,使得这家公司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完全不同于银广厦、蓝田、东方电子(资讯 行情 论坛)等问题公司。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集由一匹大黑马迅速褪色的呢?显然,《新财经》再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集装箱遇到天花板

  无疑,2005年第三季度中集利润下滑的直接原因是行业不景气。统计资料显示:三季度集装箱价格继续回落,目前集装箱价格已经下降到1680美元/TEU,比7月初下降12%,而根据前三季度的表现,业界普遍预测2005年全球集装箱的销量将会下降8%左右,这是在2001~2004年整个集装箱行业高速增长之后首次出现需求回落。

  整个行业状况的急转直下,让中集难以消化,相应的第三季度业绩也出现逆转。另一方面,《七问中集》作者之一孙旭东告诉《新财经》:在2004年中集集装箱价格高出主要竞争对手100美元左右,经他们查证,是因为中集在2004年初预测到集装箱价格将会上涨,事先与供应商对合同重新议价所至,而这其实损害了中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造成了2005年部分客户的流失。这一因素对中集2005年的业绩形成了负面影响。

  应该说,行业周期的变化及一时的客户关系恶化并不会影响长期的发展潜力,不过,许多分析师仍对中集的长期前景感到担忧。国泰君安的许运凯向《新财经》表示:“中集集装箱业务增长潜力有限,其未来发展并不乐观。”

  2005年,中集全球集装箱市场占有率已接近60%,如果仍按过去的增长速度,它很快将要触及行业的天花板只能按行业的平均增速发展。并且,即使过去十年全行业平均约7.4%的增速,似乎也难以得到保持,根据英国海运咨询公司(OSC)的数据,1990~2000年,全球集装箱航运业年均增长9.1%,而同期全球海运业的整体年均增幅仅有2.9%。集装箱运输直至1960年才出现,过去几十年这一行业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在替代其他航运方式,而这种替代过程在未来将要缓和下来,按照OSC的预测,2002~2011年期间,全球集装箱海运吞吐量年均增长将会降至6.96%。

  事实上,集装箱业是一个长期增速不断下滑的周期性行业,在过去的1993年、1996年及2001年,全球集装箱需求都出现萎缩,而当时的中集可以依靠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来阻止业绩下降,但是当中集开始接近行业天花板之际,曾经的成长性公司似乎被迫要向一家周期性公司转变。然而这还不是中集面临的全部问题,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0%这一时点,它遇到了有力的竞争威胁。

  国泰君安的许运凯认为:“中集的干货箱业务占全部业务的比例太大(占总产销量的92%),而干货箱的技术门槛很低,这引来了众多的新进入者,中海、马士基这些海运巨头的介入已经给中集造成很大压力。虽然冷藏箱、特种箱进入门槛高,中集优势明显,但市场规模太小,难以对中集的业绩产生太大作用。”

  与竞争者相比,中集具有规模优势,并且它可以通过不断收购竞争者来缓和竞争压力,但是,中海与马士基这样的全球海运巨头对集装箱的需求相当庞大,将集装箱业务集成在公司内部可能更容易节省成本。目前这些海运巨头介入干货集装箱还只是一个开始,前景仍不明朗,但如果被证明这是一种能节省成本的有效方式,大量海运公司将会效仿,这会给中集造成很大冲击。

  中集面临的另一个竞争威胁是胜狮货柜(资讯 行情 论坛),这家香港注册的公司采取的是与中集相似的竞争手段,国内大量收购,实行低成本扩张,目前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左右。在2005年上半年,这家公司主营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增长67%与165%,分别比中集高出2个和45个百分点。有胜狮货柜存在,中集想在60%的市场占有率上继续提升已变得相当艰难。

  半挂车业务进展不顺

  集装箱业务迟早要到达顶点,中集的管理层对这一点其实早有认识,在2000年,中集就已经筹划拓展新的产业,当时选择了半挂车作为他们未来发展的突破口。不过,直至2003年,经过长期准备后,中集才大举杀入半挂车行业。

  2003年3月17日,中集收购老牌半挂车制造商扬州通华和扬州兴华,在5月20日,中集收购了美国排名第五的半挂车制造商HPA Monon,而此前的5月21日,收购半挂车名企济南考格乐,与当年打造集装箱产业相似,中集这一次又采用了已是驾轻就熟的收购战略,在2003年完成收购之后,它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半挂车企业。

  显然,中集有着进入半挂车产业的充足理由,全球半挂车产业年销售额150亿美元,是集装箱产业的3倍,而半挂车又与集装箱产业有着太多共同点:同样进入门槛低,同样是劳动力密集性产业,因此,也完全可以用当年运用于集装箱产业的做法来打造半挂车。或许在中集人眼中,2003年的半挂车,正是1990年他们面对的集装箱产业的翻版。

  不过,两年过去,中集的半挂车业务并非一帆风顺。分析人士指出,2005年前三季度中集半挂车销量3.8万辆,预计全年销售5万辆,低于年初预期的7万辆目标,而半挂车对中集的利润贡献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业界的判断,半挂车业务要成为盈利主力至少也要到2007年之后。

  国泰君安的许运凯告诉《新财经》:中集半挂车业务不理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刚进入半挂车行业,虽收购了一些企业,但行业经验仍然有所欠缺;另一个原因则是半挂车行业在中国的一些特殊性。

  事实上,在美国、西欧的公路货运中,半挂车一般要占到全部货车的70%,而中国目前只占10%左右,大部分为载货卡车。由于半挂车运输效率可提高30%~50%,成本降低30%~40%,油耗下降20%~30%,半挂车的使用还能对我国物流的组织形式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是中国汽车运输业发展的方向。

  不过,中集要在这一行业做大并不容易,一个原因是半挂车生产工艺简单,几十个,甚至十几个人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完成半挂车产品的组装,这样路边野店的拼装车以正规企业无法相比拟的价格优势几乎占据着半挂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中集不一定能拼得过它们。

  分析人士指出:半挂车与集装箱企业的一个明显区别体现在最终客户上,集装箱的最终客户一般是有一定规模的海运公司,而半挂车的客户平均而言规模小得多,也复杂得多,这就给小作坊式的不规范企业留下了大量的生存空间。

  然而,对于中集而言,它显然一开始就意图抢占全球市场,正如在1990年,全球的集装箱业务都在向中国转移,中集也有理由相信,现在同样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半挂车业务也将向中国转移。如果中集这一判断正确,它似乎能把做集装箱的诸多经验移植到半挂车业务上来。

  不过,半挂车业务只有在未来才可能产生现金流。“半挂车是中集后续增长的关键,其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最近几年不大可能一下子就发展起来。”许运凯认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