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外资乳业中国涨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 09:25 中国经营报

    作者:孙晨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05年乳业最后的一笔也是最大的一笔外资投资案,终于冲刺到了终点。

  12月1日,历经近5年“推手”,石家庄三鹿集团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已就成立一家合资企业达成协议,恒天然集团将认购石家庄三鹿集团43%的股份,注资额为8
.64亿元人民币(合1.07亿美元)。该协议已静待国家商务部的批准。

  这预示着乳业外资在沉寂数年后又掀起了新一轮大举进入中国的热潮。

  异国恋情门当户对

  恒天然是新西兰最大的单一出口商。

  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Andrew Ferrier表示,中国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增长强劲及三鹿的奶源、网络及品牌优势是最吸引他的,“我们认为对恒天然而言,这项投资是顺理成章的一步。通过与拥有本土鲜奶供应源的当地优秀企业结成合作伙伴,能弥补我们的出口和消费市场业务。”

  而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一流的产品研发机构、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这些都正是三鹿所需要的。

  “合资后,我方股权占新企业57%的股份,新西兰恒天然则占43%的股份。新企业还以三鹿品牌为主,是否上新品牌要根据产品市场发展变化、市场竞争状况以及合资企业发展的需要等情况而定。” 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透露。

  在合资公司的7人董事会中,将有3名恒天然的代表。同时,三鹿集团的高层管理团队亦将接纳1名恒天然的高管。

  此前,业内就有疑问,三鹿是否会在合资后调整战略,特别侧重奶粉业务的发展?田文华表示:“三鹿同新西兰合资后在奶粉、液态奶领域都将有较大发展。我们同新西兰恒天然共同制定了商业计划,未来三年将投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奶粉、液体奶。巩固和提升合资公司的奶粉和液体奶品牌在中国乳业的领先地位。”三鹿集团副董事长刘承德则透露:“在合资后的恰当时候,我们将在高端乳制品市场有些动作。”

  政策之变促使外资涌入

  早在2001年,双方就开始了“谈恋爱”,双方合资谈判谈谈停停,历时5年,据说曾在股权结构等问题上磨来磨去,中间也不免有过不愉快的争论。奇怪的是双方合资的时间偏偏选择在今年强烈震动奶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俗称《两通则》)以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 俗称《国办24号文件》)相继颁布执行一个月后。

  尽管双方的发言人都没有解释为何选择在这些政策纷纷出台的时机签约,但恒天然(中国)公司的总经理郭学研向记者表示:“《两通则》和《国办24号文件》都是政府对行业内生产、经营规则的有力约束,所有在中国的企业都必须遵守这些标准和规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有业内人士指出:“外资企业对国内政策变化往往更为敏感,恒天然的在华业务就正在悄悄发生战略性变化,他们原本在中国20多年来一直扮演的是乳制品原料供应商的角色,但现在却开始包装另外一个形象 ‘乳制品生产者’。这是一个信号,外资进入中国是一步一步来的,他们是在看政策行事。”

  该人士分析,恒天然和三鹿,能否谈成的关键主要是看国家政策是否到位。而今年《两通则》对包装标签的标准化强制政策和《国办24号文件》关于‘还原奶使用’这个老问题的严厉整顿,都不折不扣地如期执行了,不仅体现了政府下决心整顿日益繁荣但也一片混乱的中国乳业,更是把两把利刃真正插入了这种混乱局面的核心部位。

  显然,中国奶业政策环境上的剧烈变化是加速双方联姻的一针“催化剂”。目前看来,中国乳业市场相继出现“外资冲动”。继20世纪90年代达能、帕玛拉特等十多家外资乳业先后登陆中国又纷纷偃旗息鼓至今,“乳业外资回潮”又开始抬头。今年7月,完达山乳业与英国RICHKEEN公司及统一签署合作协议,共认购完达山50%股权,总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同时,较早就获得国际财团支持的蒙牛也在8月与世界第二大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合作,专攻奶粉领域。光明乳业第三大股东——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宣布增持光明股份,将持股比例上升到11.55%。雀巢今年也一直盘旋在中国云南等省圈地、找奶源……

  “其实,这么多年来,外资就一直没有真正撤离中国。”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顾家生语出惊人,“在高端市场层面,例如婴儿奶粉,雀巢等外资企业把这一块牢牢把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一是资金,二是技术。尚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乳业的游戏规则混乱,外资采取观望态度,但又不舍得放弃这巨大的乳业市场,只好都以托管、借壳参股等方式埋下伏笔等待时机。现在,中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与前几年比变化很大,外资重新进入。而中国技术上的落后是致命短板,未来的趋势叫人担忧。”

  资料链接

  外资巨头在中国市场的“进退”

  曾经隐退的乳业外资:

  2000年1月,与北京三元食品公司签订协议,三元以77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卡夫食品国际有限公司、菲利普·莫里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拥有的北京卡夫食品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2003年4月帕玛拉特因为巨额亏损将南京帕玛拉特交给南京奶业集团托管。之后帕玛拉特又退出了中国市场。

  2004年11月24日起,荷兰菲仕兰宣布正式结束在华的乳品生产(液体奶和乳酸饮品)和经营业务。

  2005年乳业外资“涨潮”:

  2005年7月,完达山乳业公司与RichKeen公司及统一中国投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共认购“完达山”50%股权,认购总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

  2005年8月,蒙牛集团和世界第二大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公司签署合资协议,组建一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

  2005年10月,光明与达能亚洲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达能增持光明牛奶股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