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便利店的尴尬时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 09:23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厉林 来源:中国经营报 7-11发展的尴尬并不是特例,北京的消费特点和环境,给便利店也制造了很多先天不利。 自从近日爆出从首联手中收购7-11(北京)25%股权之后,面对纷至而来的评论,王府井
11月19日王府井发布公告:公司即将与北京首联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公司采取协议收购的方式收购首联集团持有的7-11(北京)有限公司25%的股权。收购尚待外方放弃优先收购权及国资委的批准。 因为目前在国内便利店整体发展形势不佳,擅长操刀百货业的王府井的举动着实让外界琢磨不透。 投身便利店之惑 零售专家黄江明统计,除去便利超市,北京目前真正的便利店不超过400家,物美、快客、超市发、京客隆在北京的便利店业态都非其主流业态。 而全球便利店霸主7-11自去年4月15日在北京开业以来,一直采用直营方式,而发展速度远远低于预期。去年计划开出50家,只实现了10家,今年计划开100家,目前也只完成了27家。扩张受阻的原因主要是选址的艰难,符合300平方米左右条件的地方实在太少。 而去年颁布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第32条规定:“居民住宅楼的底层不再安排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服务业经营场所;不得将居民住宅楼中的住宅用作生产油烟污染的饮食服务业经营场所。”也使擅长做快餐,必须使用烟道的7-11(北京)再添烦愁,被迫放弃多处既定店铺。 国信证券分析师谭丽分析,目前7-11(北京)2004年开业当年亏损959万元,2005年中期亏损700万元,2004年及2005年中期收入分别为1263万元和2148万元,毛利率分别为21%和25%。网络的铺建尚处于起步阶段,远未达到规模经济是7-11(北京)亏损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7-11发展的尴尬并不是特例,北京的消费特点和环境,给便利店也制造了很多先天不利。主干道过多,缺乏密集的路网和街巷;高昂的商业地产租金和大型业态的四处渗透。 同样,北京本土一些经营便利店的企业,情况也不尽如人意。目前物美已经主要采用自愿加盟的形式(即交纳几万元人民币,每月上缴几百元,有几千元总部采购就允许经营)推广便利店,这种低成本扩张,管理粗放,经营者水平不一,开业不久就关门的时有发生,而这种加盟方式竟然被多家便利店所效仿。 零售业专家李飞援引一份研究数据表示,2002年~2004年,国家限额以上(注册人员60人以上,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的便利店业务平均是亏损状态。 而据记者走访了解,便利店的营收情况也是高低不一。在石景山玉泉路北的一家快客超市,虽然正对着航空航天部医院大门,这间6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每天流水只在2000多元。而该店人士还告诉记者,往北200米的另一家稍大的快客超市,每天流水只有1000多元。相对于营收状况,北京2~3元/平方米/天的租金行情,显示形势并不美妙。“企业也就是为占个地,强撑着难以赢利。” 寻求突破之路 目前,北京7-11对于未来的种种尝试,也许是促使王府井投身便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特许条件还未定出,但是外界对于加盟7-11早已跃跃欲试。而7-11同时也在不断尝试突破选址之困。现在,在北京劲松和富顿中心附近,已经开出了两家无烟道的试验店。 如果试验成功,也许能够突破目前选址的困境。谭丽分析,北京的7-11目前还处在摸索市民消费习惯阶段,之后将会采取“高密度集中开办”的策略扩张地盘。 当然,超市和便利店都不是支撑王府井的主要业态。北京大型业态的竞争局势,让它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了全国,其未来的增长点也主要来自全国范围内百货店的对外扩张。明后两年,王府井将加快新开门店,自2004年新开门店4家后,今年到明年还将在贵阳、徐州、吉林、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开设多家新店。也许,王府井将其在北京的这次国际性合作看成一个新的机会。 而7-11(北京)股权出让方——首联集团更是沉默以对。总经理办公室表示,不清楚交易情况。谭丽分析,该集团目前财务状况较差,负债率达到85%,今年将发生1亿余元的亏损,如此下去很快将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因此预期王府井还将对首联集团旗下的其他质地尚可的商业资产进行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