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政难治本 发改委明码标价回天乏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13:39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记者杨未宏 北京报道 CIEN记者获悉,日前在发改委的第二轮征求意见中,要求生产型药企准确标明真实出厂价,而不是标明建议零售价。业界就此掀起轩然大波。 发改委酝酿之中的药品“明码标价”新政正试图影响现有的药品交易游戏规则,“明
新规可操作性仍是悬念 “要是真能把出厂价和零售价都标明,我们的钱花得也就明明白白,不会再受糊弄了!”一消费者对CIEN记者说。但也有部分人表示担忧:国家降价已经降了十几次,现在我们也根本没得着什么实惠,快麻木了。再说,羊毛出在羊身上,真实出厂价谁知道,还不是企业说了算? 药价虚高,看病难,一直成为老百姓的一块心病,发改委近年来连续十七次降价,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中小企业采取“新瓶装旧酒”等各种办法以规避此事,老百姓并未从中得到实惠。为此,有消费者要求保护自己的知情权,明明白白消费。 记者问及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业内专家,他们普遍持赞同态度,肯定和支持将药价印在包装上的做法,认为这样可以使消费者改变往常被动接受的状态,有利于药价透明,可以打破药品定价被药企厂商垄断的局面。 新规的可操作性问题,也就是新规如何监管药品出厂价的真实性,如何确保出厂价全国统一,成为目前争论的焦点。“出厂价是每个企业的商业秘密,药企出厂价不可能透明。”某知情人士透露。增加企业成本,而由此涉及到的商业秘密又如何保护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周子君说:“企业标注出厂价肯定都是按照对主管部门申报的成本进行的,但企业在申报成本时向来都高于实际成本,这已是众所周知。除非从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包装运输,进行各个环节的细致测算,否则就不能知道真实成本,就不可能知道合理的出厂价。但要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可能的。” 明码标价治标不治本 业内人士指出:药价虚高表面看是价格管理问题,实际是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体制矛盾的综合反映。背后隐藏着的是体制问题。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存在着规模小、经营费用高、经营品种趋同、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使药品市场的竞争演变为价格折扣和回扣的竞争。 在制药工业、商业及医院的药品交易链条中,不占据药品终端和渠道优势的药企无疑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环。药品“明码标价”新政实际上是把压力更多地转嫁给了制药企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产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做药赚大钱”的说法已成历史,现在自己的利润已经被众多的流通环节和交易主体所瓜分,如果要固定出厂价和零售价,生产企业只能以“明扣变暗扣”,即交给商业包销模式的生产企业就要被迫提高出厂价格,这部分提高的价格差额,生产企业可以选择再次返现金给商业企业或医院,或者把它作为广告和促销费用。 据调查,目前一般药品从出厂价到卖给患者的销售价,其间有的差价可达10倍以上。一般生产环节毛利在15%—30%之间,药品批发企业毛利在10%—15%之间,医院和零售商的毛利在20%—30%之间,这些环节所有毛利和费用加起来,还不到药价的80%,剩余的巨额利润都被隐性交易者所瓜分。目前影响国内药价的主要因素不在研发、生产,而在终端(医院)和流通环节上,从而导致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 业内人士认为,药品“明码标价”新政一旦施行,商业跟工业之间出现价格博弈,企业为适应新政策的要求,将会出现更多的新花样,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将发生一些适应性变化。流通领域可能出现价值链断裂,导致新一轮涨价。现在的医疗医药体制实际上仍是“以药养医”体制的延续,仍是同价格管理体制的博弈,这最终导致药价虚高现状并未得到解决。只要现行体制没有改变,药品“明码标价”新政除了能提高药品价格的透明度外,恐怕还无力改变现有的利益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