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邮电三兄弟资本联盟组建新银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 10:12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记者 鲁菲 北京报道

  正在加紧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中国电信集团、中国联通集团将参股邮政储蓄银行,在邮政储蓄银行的股权结构中,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将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至少不低于51%。

  据悉,邮储银行将在年底前成立,这一资本组成方案最终还要经过国务院审批。

  邮储重新定位

  “与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的信誉度、知名度很低;邮政网点布局不如银行网点密集,邮政揽储力量也比较薄弱,邮储的专业化技术、人才、服务无法与商业银行相比,又因为邮储的收入来源于转存利息,在国家数次调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宏观形势下,邮储利差收益率必将呈下降趋势。从这一点看,邮政储蓄不如商业银行对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承受力。”中国金融学院教授罗兴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说。   

  1986年,中央设立邮政储蓄的初衷是通过邮政系统回笼货币,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后,邮政储蓄也成功回笼了大量的闲散资金,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资金巨大,比例高达70%。

  但是,自1986年设立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坐吃利差”的运营方式就一直备受非议。邮政储蓄把吸纳的存款全部转存到人民银行,并由人民银行支付转存利率,而该利率远高于邮政储蓄系统支付给储户的利率。此后,每年付给邮政储蓄的利息成了央行的沉重包袱,为了补贴邮政系统的大量支出,央行承担了4.131%的高转存利率;近年邮储从农村“抽血”现象也成为研究农业的专家和各商业银行激烈抨击的对象。

  这使邮政储蓄处在一个尴尬境地。

  不久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邮政储蓄改革”课题组拟定的一份报告中,“成立由邮政控股的邮政储蓄银行”被设定为

邮政改革的基本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在此前曾提出,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不应当是一个普通的商业银行,而应定性于以批发为主的特殊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不做直接面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只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利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调控经济的需要选择资产运用方向,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工具。

  邮政储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将成立由中国邮政控股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管和调控,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允许邮政储蓄银行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资合作。

  “从目前来看,邮储银行如果成立经营贷款业务极有可能造成很多的呆账坏账,因为短期的培训并不能解决金融人才问题。” 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邮政储蓄银行功能已经确定:它将是一个能够向不发达地区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初期,邮政储蓄银行将不做直接面对企业的贷款业务,而主要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利差。比如,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向短缺方提供资金等。这块业务虽然收入会远远少于一般银行贷款带来的高额息差收入,但基本不存在资金风险。

  探索盈利模式

  邮政、电信原本是一家,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出台,邮电部进行了邮政、电信分营改革,成立了邮电部和电信总局。之后,电信总局剥离了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业务,组建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以及

中国联通等通讯集团。

  如今,邮政储蓄经过19年的发展,手里已经握有上万亿元的存款,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最佳的投资渠道来确保一定的收益。“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是邮储银行最好的选择。” 国资委研究中心卢奇骏告诉CIEN记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具有盈利能力的电信运营商原本是从邮电系统分离出来的,再重新合为一家也是首选。”

  “同时,邮政储蓄银行投资电信业务也会有很好的收益。中国电信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再投资电信企业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卢说。

  而电信专家王煜全认为,两者的合作还将有助于运营商克服电子支付信用不足的问题,为运营商更大范围介入电子支付市场提供支持。

  这是一个共赢的模式。当今,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比如,韩国SK电讯的手机支付技术也使移动用户享受到金融交易服务,这种服务可使用户通过手机轻松完成信用卡支付、电子货币、会员卡及电子钱包等付费行为。

  据了解,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参与出资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不存在政策障碍,建设银行的股东中就包含了

长江电力这样的国企巨头,这一模式也很可能被其他银行效仿。国内金融业虽然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分业经营做出规定,但并未规定银行和电信业也要分业经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