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启动石油战略储备须走出两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 09:47 中国石油网

  石油涨价早到了让“有车族”谈“油”色变的地步。不仅如此,我国油价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只涨不跌,与国际油价同涨不同跌。更有甚者,国内航空业今年也因为油价暴涨也不得不开征附加燃油税,飞机乘客也需要开始给石油“捐钱”了。

  那么,当前我国石油市场的供求形势如何?面对国际油价涨跌我们为何显得如此被动?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又为何迟迟难以启动呢?

  众所周知,解放前我国基本是典型的“无油国”,石油供给完全依赖进口;解放后,从铁人王进喜在大庆钻出第一口自己的油井开始,我国才拥有了自己的油田。此后,江汉油田、胜利油田和辽河油田等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才让我国石油储备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贫油国”的帽子我们却一直无法摘掉。至今我国石油供给量的50%左右基本还来自进口。虽然在过去10年,我国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显示出在石油供给方面一定的自给自足的能力。但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对石油的需求大大增加,因而不得不更加依赖石油进口。

  有分析人士估计,在2010年前,中国每天平均需要购买7万到9万桶石油,才能达到20天储油能力的目标。而中国的石油公司通常需要有10到30天的石油存货,才能满足其正常的商业运营。而据专家估计,在2020年前中国需要4.5亿吨原油和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

  石油是短缺的。对此,国内“有车族”深有感触,用油企业更是痛在心里。近年来,面对

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南方航空公司等企业动辄因油价上涨而损失数亿。更为不利的是,面对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我国仍然没能启动相应的石油战略储备计划,没能建立有效的石油期货预警机制,因而在油价暴涨等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之际显得办法不多,只能更多地强调“自给自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近日便对媒体表示,虽然中国的石油需求还会增加,但主要依靠国内供给来满足的方针不会改变。

  自给自足当然重要,但问题是,我国自产石油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据专家介绍,2010和2020年中国原油需求分别为2.96亿吨和3.90亿吨,而在此期间我国大概需要进口原油大致为1.5亿吨和2.0亿吨。进口量几乎超过了50%!

  事实上,我国不仅缺乏石油战略储备,就连起码的平准库存都略显不足。而且在操作实践中也鲜有成功的案例。

中航油事件以及中国期货军团在伦铜市场上的惨败,只不过是以夸张的方式佐证了平抑价格的难度和我们在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的匮乏。当然,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并不是简单的平准库存,虽然也可以用来平抑价格波动,但其终极目的是为保障原油的不间断供给,以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正常运转。

  准备不足就会被动挨打,没有储备便难免“望油兴叹”。

  2005年8月2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

原油期货价格创下了23年来的新高,达到了70.80美元,虽然其后逐步回落到了56美元附近,但总体却依然处于高位运行区域,而且上涨趋势并未根本逆转。不仅如此,更有人预测明年油价将可能达到100美元/桶。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作为全球第三大进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消费大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建立又成了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但谈论对谈论,研究归研究,真正的行动却总是滞后的,好像“时机”总是不成熟。比如,此次在高位启动石油采购计划,便有可能再次因为会落下“犯傻”和“火上浇油”的话柄而推迟。

  不是“准备不足”就是“时机不好”,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可谓是再次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

  为何总是被动?是计划经济思维作怪还是形势转变太快?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一个问题。

  当然,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严峻形势,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据悉,我国在2003年便首次确立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并规划了四个基地:分别是浙江的宁波镇海和浙江岱山、青岛的黄岛、大连的新港。按计划,第一期建设将可形成储备原油14天的能力,全部基地建成后,中国将具备约20到30天的储油能力,总储油量约为一亿桶。而且,为了争夺对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权,我国还在2004年4月20日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燃料油期货品种。此外,最近中石油主动出击,在购并优尼科失败后成功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消息,也表明我国在利用外油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主动扩张步伐。

  但总体而言,我们的行动步伐是缓慢的。在国际油价近似不回头的“疯涨”的“时机”面前,在替代型能源还高度缺乏的现实面前,我们仍然需要“忍耐”很长时间。我们现在能做的,可能主要是国内能源的节约挖潜和石油储备战略攻坚的基础性的准备。但笔者相信,对于相关部门的官员和企业而言,转变“老大”观念,放下“官商”架子,以市场化的眼光看待和应对石油市场提出的挑战,也将是我们的政府官员必须要完成的转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