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美纺织品达成协议 > 正文
 

盘点中美纺织品谈判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00:18 和讯网-《财经》杂志

  中美纺织品协议艰难达成,危机暂告段落,国内纺织业仍需长久直面“对中国制造的威胁与遏制”

  □本刊记者 卢彦铮 叶逗逗/文

  “这个协议是辛勤劳作的美国纺织工人的胜利。”11月8日,当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达
成协议的消息传来,作为美国纺织业界代言人,美国纺织组织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xtile Organization)主席吉姆切内特(Jim Chesnutt)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当天上午,英国伦敦,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Rob Portman)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下称《备忘录》)。由此,前后耗时五个月、历经七轮谈判的中美纺织品贸易磋商,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也意味着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重新回到了美国业界期盼的配额时代。

  截至记者发稿,据中国商务部公开的协议信息显示,《备忘录》将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直至2008年12月31日,为期三年整。中美双方将在协议期内对中国输美的棉制裤子等21类产品实施数量管理,其中包括11类的服装产品和10类纺织产品。此外,21类产品中,16类为2005年一体化产品,5类为2002年以前的一体化产品。

  在业界最为关心的基数确定问题上,商务部披露,“协议产品2006年的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增长率则为“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商务部称,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242条款。

  《备忘录》对卡关货物问题亦有解决方案,即美国对协议签署日之前因242条款设限个案造成的卡关货物立即放行,但不计入协议量。

  “从增加双方贸易环境的可预测性而言,有协议更胜于无。”原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曾任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代表、中国入关谈判法律总顾问的张月姣表示:“协议相对中国对WTO承诺的242条款条件优越,而任何相对原来承诺进步的协议,都应被看做是积极的。”

  相对于美国业界的欣喜,中国似更多地感到几分沉重。在纺织品出口危机暂告一段落之际,国内需要直面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威胁与遏制”还远没有结束。

  利益权衡

  目前,中美双方都没有发布正式的《备忘录》文本,而针对双方已披露的协议的主要条款,各自的利益得失已轮廓初显。对于国内纺织品业而言,因美国不断采取“特保”带来的极大的不确定性排除,未来三年的贸易环境变得可以预见。

  在中美纺织品谈判中,受限产品的覆盖面、基数、增长率以及有效期,始终是谈判的核心内容,也是双方分歧毕现的争执点。根据商务部披露的《备忘录》要点,虽然中国在设限期限上做出了让步——较中欧纺织品协议长一年,由一直坚守的2007年延至2008年,但10%-17%的增长幅度显然较此前的预计要乐观——在中欧纺织品协议中,增长上限确定在12.5%。

  尽管21类的设限范围较之中欧范围扩大许多,但中国在争取基数上仍获得了一定成果。此前,美方坚持以一体化之前即2004年全年作为基准期。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与质量处副处长曹学军对《财经》表示,如果没有其他限制条件,目前基数的选取甚至可以说是中方“多赢”的结果。据发改委数据,纺织品配额取消的2005年,截至目前,纺织品出口额总体上较去年增长了约两倍。在此基础上设定配额,仍能带给中国纺织品一个“不错的增长空间”。

  宁波缘美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峻认为,尽管今年还有50余天,但美国是以封关时的数据,即视2005年的基数全部用完(封关时进入美国的纺织品总量)为“2005年的实际进口量”。

  此外,美国将立即放行协议签署日之前因242条款设限以及企业抢运造成的卡关货物,并不计入协议量。据中国海关的《受限纺织品出口监测日报》,截至今年11月9日,六类出口美国的受限产品清关率都已远超过100%,其中棉针织衬衫、棉制裤子和内衣的清关率高于200%,化纤针织衫的清关率高达324.29%。对于美国方面是否会让这些卡关货物无条件进入美国,目前尚不确知。

  业界曾有担忧,距中美《备忘录》的实施还有50多天,这与6月中欧纺织品协议达成时面临的状况相似——其时,中欧协议的实施是在达成的40天后;而在期间,商务部所称的“管理真空期”出现,并旋即演变为一场“压港危机”——8000多万件纺织品和服装滞留欧盟各国海关。

  原任国家纺织工业局行业管理处处长的世之维集团总裁樊敏指出,中欧纺织品协议的生效日期是6月11日,即协议达成后的次日,而协议的正式实施是在40天后,由此带来所谓“空档期”——在缺少中欧“双向核查”的情况下,双方企业开始争相出口,以期抢占已经生效的配额。

  此次中美协议的生效期与开始实施的时间是一致的。另外,中欧协议签订时,很多中国纺织企业手握今年的订单,急于在配额耗尽以前成功输欧;中美协议的达成则接近年底,此时即使有新的订单进来,交货时间也通常在来年,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所谓“抢关”。

  得失之间

  《备忘录》签署后,美国业界欣喜万分,这当然不仅由于他们获得了比欧洲人更长的协议期。

  实际上,在协议内容的表述上,中美双方出现了罕见的口径差异——相对商务部公布的21类设限产品,美国方面公布了一个更大范围的数字,指协议涉及34个种类。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06年-2008年中国输美21类纺织品出口安排”,这些设限产品下细分种类为34种,其中19种为目前已设限产品,其余15种为正在申请设限及最新增加的品种。

  这对美国纺织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颇大的收获。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波特曼在《备忘录》签署后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这34类产品将占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总数的46%。

  这正是美国纺织组织协会感到兴奋的重要因素。协会主席吉姆切内特明确指出,这个协议,将原本不在美国纺织业界拟采用“特保”措施或者难以实施“特保”的20种的纺织服装产品纳入三年的配额控制,可谓是美国纺织业的“意外之喜”。

  而据美方计算,包括棉制裤子、棉针织衬衫、内衣等在内的14种美国认为“最敏感的商品”,其2006年的协议量甚至低于实施“特保”下的配额2.5个百分点。而在三年的协议期内,这些产品的总增长幅度也将只比实施特保多出3.8个百分点。

  事实上,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伦敦会见记者时也坦陈,尽管美方在谈判后期表现出了相当的灵活性,但协议成果依然与中方的初衷有较大的差距。与波特曼侃侃而谈协议成果不同,薄熙来更强调了此次协议达成的社会意义。

  原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中国入关谈判法律总顾问张月姣认为,美国业界一直指责中国的纺织品冲击了美国97万纺织工人的生计,但纺织品业在中国涉及的是近2000万人的直接就业,且其中多为低收入职工,纺织业在中国无疑是更加高度敏感的行业;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将使一些纺织企业难以为继,从而导致数以万计的工人下岗。张月姣强调,协议的签订有助解决就业和扶贫等社会问题,也是其首要意义所在。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中美双方在最后的谈判中均有让步,力促协议达成,一方面是为美国总统布什11月19日访华营造和谐气氛,另一方面亦在为双方的其他外交和经贸事务谈判做铺垫,其中就包括正在热议中的中美知识产权问题以及人民币汇率等。实际上,中美纺织品协议达成次日,美中经济与安全检讨委员会即向美国国会提交年度报告,同时还有一份包含57项内容的建议书。该建议书指,人民币至少应升值25%。

  近忧远虑

  尽管协议的达成使得未来三年中美纺织品贸易关系可以预见,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失。

  就在对美国政府表现深感满意的同时,美国纺织组织协会仍不忘强调“协议并没有消除来自中国的威胁,而只是推迟了。”他们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和采取多种不公平的贸易手段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求美国政府继续在汇率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

  据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与质量处副处长曹学军介绍,中国纺织行业在相当长时间里始终受到苛刻的配额限制。国际市场的恐慌,来源于今年限制放开后中国企业的自然增长。据悉,中国纺织业今年的出口额将达到1100亿美元。美国纺织组织协会则称,中国的出口纺织品成本比世界其他地区平均低58%,“巨量和低价”正是欧美等国对“中国制造”感到恐慌的原因所在。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除欧盟与美国,中国纺织品还面临着来自土耳其、哥伦比亚、南非、加拿大等国的“特保”限制、“特保”威胁以及反倾销调查。

  “特保体制的建立是出于政治原因。”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NRF)国际贸易委员会副会长埃里克奥托(Erik Autor)在对中美协议达成发表看法时称,“它无视美国零售商和消费者利益所受到的损害,也无助于提高美国纺织工人的就业。”

  宁波缘美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峻则指,由于配额总量远低于进口国实际的需求及出口的潜力,所有配额时代存在的“曲线出口”将仍然延续。这将造成新的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麻烦,为争端埋下隐忧。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中国制造的纺织产品保持“威胁与遏制”的思维,将很可能在2008年过渡期后导致同样严重的后果。曹学军认为,以今天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形态,很难面对反倾销等手段的制裁;而一旦被认定为倾销,中国纺织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无法进入某个市场,这对中国纺织业无疑是很大的打击。

  “只有积极应对、提高出口档次、优化产品结构才是解决办法。”樊敏表示,“政府须引导出口企业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对行业的研究,制定相应的行业自律和规则等。”

  11月10日,即中美纺织品协议达成后的第三天,商务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06年输美纺织品管理的具体方案——2006年度的协议产品数量将采取业绩分配和公开招标两种方式进行。其中,业绩分配数量占协议数量的70%,具体按《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执行;公开招标数量占协议数量的30%,具体按《纺织品出口许可数量招标实施细则》执行。

  据悉,首次业绩分配和招标工作,将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

  本刊记者楼夷、张映光对此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9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