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预计全年CPI2%左右 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03:22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冉学东 发自北京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通过对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分析,预计2005年GDP增长将超过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左右,并得出结论: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很小,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央行认为,从价格走势上看,第四季度基期因素将明显减弱,同比CPI将止跌回升,年底会继续平稳上升;但是如果各地没有集中出台水、电、交通、燃气等公用事业价格调价措施,同比CPI不会出现大幅反弹。综合考虑CPI统计、价格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各类价格指数虽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但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很小,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央行得出以上结论主要是从长期和近期两个方面来看。从近期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以来,农民工、企业职工、公务员等工资都有不同程度上调,支出能力较强;生产资料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受企业亏损上升的影响,水、电、燃气、交通等调价压力越来越大,资源价格改革即将展开。 从长期看,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均面临上涨压力,环境保护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从居民对未来物价的走势看,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有36.2%的居民预测物价上升,较上季提高3.7个百分点,6%的居民预测物价下降,较上季降低1.9个百分点,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所上升。 央行认为,前三季度CPI同比涨幅回落主要是因为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趋缓,石油及其相关产品价格虽然猛涨,但石油类能源在CPI中权重仅为1.2%,对CPI的影响不大。 央行特别指出,我国统计的CPI与我国真实通货膨胀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一是目前在我国CPI统计中,服务类和资源类商品的权重过低,其价格变化未能得到适当反映;二是水、电、燃气、交通等公共服务价格及石油等能源价格实行管制。尤其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飙升,我国成品油价格在不断跟涨,而且各地在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纷纷上调了水、电等价格,这对居民生活有广泛影响,但在我国CPI统计中这些项目权重不大,所以即使每个项目价格涨幅都很高,但对CPI的影响却很小。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完全同意央行的以上看法。他认为,中国依然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除了CPI的统计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具有滞后效应。2003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达19%,2004年就出现了一定的通货膨胀;而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比较低,2005年的物价上涨幅度就比较低;现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已经达到了17.9%,这给明年的通货膨胀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现在虽然贷款增幅减慢了,但是企业的现金比较充裕,企业手里只要有钱,他们就会开足马力进行投资。 他说,中国的要素价格过于扭曲实际是在补贴世界,如劳动力价格、能源价格的管制和低廉的资金价格。尽管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的燃油价格依然远低于国际水平,而低廉的燃油价格刺激需求。中国7天回购利率略微高于1%,而仅仅是隔夜息的美国隔夜联邦基金拆借利率已达4%,这些因素的重叠将导致投资过热。 他认为,下一步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控一定要加大货币回笼的力度,不要让货币市场利率太低,这也是最近央行正在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