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卫生部调研医改无锡经验 从托管进步到管办分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15:5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欢

  无锡报道

  “以前医院的院长们把卫生局局长戏称为‘总院长’,我不要做总院长。”11月4日,刚刚上任一个月的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主任杜寿强,对着前来调研的卫生部课题组成员侃侃
而谈。他看上去一点都不紧张,手上甚至连一张纸的汇报材料都没有准备。

  他的对面,坐着的是卫生部前医政司司长迟宝兰一行三人,他们此行是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所委托的“中国医疗改革问题”调研。

  此前无锡的

医院托管试验已经名声在外,而9月29日无锡成立的医院管理中心,更是吸引了关注的目光。“我们这次主要想了解一下,公立医院产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治理结构应该怎么变。”迟宝兰说。

  “托管制”再进一步

  迟宝兰显然对无锡医改的历史细节都非常了解,甚至能叫出一些院长的名字。“易利华啊,(无锡)二院的院长,写过几本关于医院管理的书。”

  2001年,无锡就是全国公立医院“托管制”唯一的试点地方。所谓托管,简单说就是将医院的经营权委托给由院长领头的医院领导集团,卫生局不再对经营进行具体管理。

  而此次成立医院管理中心,推行管办分离,可以说就是“托管制”的再进一步。从此以后,卫生局不再管公立医院,只对其进行行业管理。

  杜寿强介绍的“托管制”成功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在没有增量——财政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的。

  “我们找政府要了一项政策,财政拨给公立医院的人头费,由卫生局来调控。医院要上什么项目,或者搞科研,再向卫卫生局申请经费。变原先的‘养人不养事’为‘养事不养人’。”

  与此配套的一项政策是,卫生局强制规定,每个医院的人均医疗费用年增长不得超过10%(同期无锡的GDP人均增长11%以上),超过就扣掉医院年度奖金的2%。

  “因此,没有哪个医院敢超收。从2001年到2004年,无锡市人均医疗费用增长8.5%。”而同期全国人均医疗费用的增长率是13.5%。

  由此,无锡决心再推行进一步——管办分离,将公立医院彻底从卫生局剥离出来。

  迟宝兰对无锡经验的第一个问题是:“公立医院的人财物都划给医院管理中心了,中心对医院的管理和卫生局的管理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迟的问题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心如果和以前的卫生局一样,具体到添置一件医疗设备,进一个人都要管的话,显然不恰当;其次,医院管理专业性很强,如果由外行来管的话,效果不但不好,还可能很糟。

  可能是中心刚成立一个月的缘故,杜并没有说出很多特别具体的措施,但他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我不当总院长,但也不能像医院院长那样,什么都管。”

  杜拿出的办法是:设立几个专业委员会,比如质量控制委员会、医院管理委员会等,作为中心的咨询机构,由此,解决中心人手不够、专业性不强、对医院的管理特性认识不深的问题。

  迟宝兰则建议,“把这些委员会的头头纳入中心的决策机构,保证委员会的决定落实。”

  管理中心的“法律名分”

  这些显然还只是杜寿强考虑的一小部分,对于中心的未来,他有更远大的雄心。

  “我们设想将来把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实体,构建一个投融资平台,实现跨地区经营,解决现在医院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的格局。”

  这句话的一个背景是,自从无锡市市级公立医院托管以后,区级医院纷纷效仿,一些医院托管给外地的管理集团,上海仁济医院集团就入主无锡南场和仁德两家区级医院,加拿大凤凰集团也入主了新区医院。

  既然其他地区的医院能够走进来,无锡的市级公立医院为什么不能走出去?对于拥有6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大批成熟管理团队的中心来说,“走出去”实现跨地区经营,确实是个好选择。

  说完雄心以后,杜寿强却叹起了苦经。中心和卫生局是独立平行的两个机构,相互不隶属。和卫生局之间关系的梳理、管理权限的划分,是最难办的事情。

  “

卫生部下发的所有文件、行政法规中,都规定对医院的管理权限归卫生局。现在强调依法行政,我们管什么不管什么就很难界定。”杜寿强说。

  眼下,这个矛盾在无锡还不是很突出,因为管理中心1/3的人都来自卫生局,协商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以后会怎样则很难说。

  上海的申康(和无锡类似的医院管理中心)以事业单位之壳,行“医疗国资委”之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杜寿强很希望今后卫生部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能明确中心的地位。“今后能不能给我们个明确地位?”杜寿强笑问。

  迟宝兰也笑了,“制定法律法规,现在恐怕还说不到这一步。但这肯定是一种模式,不管是叫管理中心,还是别的什么,这种管理模式将来要给正名。”

  过渡的下一步?

  结束了对医院管理中心的调研之后,迟一行马不停蹄赶到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目的很明确:了解具有什么样资质的人才能管医院。

  院长、书记、工会主席都介绍完之后,迟立刻就总结出两条规律:第一,100%都是搞业务出身,有外科的、儿科的、中医科的,还有搞护理的;第二,至少都有8年以上的管理经验。

  接下来,问题被引向敏感地带:“托管以后,你们觉得责权利到位了吗?有没有感到缺权力的地方?”

  院长杨斌的回答是:“我们理解,托管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不是完全的市场化。托管以后感受很明显的是医院的权力大了,以前什么都要报给卫生局批,现在人事一块,医院可以自己决定了,但是购买大型设备、搞基建,还是要报批。”

  管理中心好,还是托管比较好?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几位院长、书记表示,中心刚成立一个月,现在似乎还看不出大的区别。

  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和公司制比起来,比如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哪种更好呢?

  杨斌院长沉吟了片刻:“公司制我理解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治理结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在我们还是处于过渡阶段。现在这个阶段不涉及产权改革,这样就避开了很多问题,比如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真要卖了,给私人老板打工,可能很多医生护士都不能接受。”

  两种方向

  尽管公司制可能尚未进入院长们的视野,但非常确定的一点是:目前医院的运行模式,尤其是医疗资源雄厚的市级公立医院,实际上已经有了很浓重的公司色彩。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去年的收入总共3.5亿,这个数字,很多大公司也望尘莫及。

  而在医院院长的日常管理事务中,看财务报表已经成了每天的必做功课,不仅看总收入,业务总支出,结余,甚至连“每个科室每天的业务收入都要看”。

  关于市级公立大医院的改革方向,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

  一种认为,我们国家的医保水平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因此,有限的财政投入只能给社区医院和预防保健,而市级大医院,完全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盈利,可以走股权多元化的道路,也就是说,可以追逐利润,每个城市只要保留1-2家公立大医院,调控市场,保证科研水平即可。

  相反,第二种声音认为,市级公立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历年来政府财政投入最大,在现在的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最大,无论如何要坚持公立、公益的方向。

  持这种声音的还举出

禽流感的例子:“当年SARS的时候,调动的不全部都是公立大医院吗?如果现在禽流感爆发,没有公立大医院,后果不堪设想。”

  此前,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做医改报告时提出,要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余的公立医院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改造成非营利或者营利性医疗机构。

  但现在看来,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市级公立大医院的产权改革都缺乏动力,那么,在产权改革一时动不了的情况下,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营效率,降低公民看病的费用,是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这也是这次调研的关注所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4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