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邬双舟 深圳报道
在品牌林立的啤酒业,目前实际年产能只有60万吨的金威啤酒只能算是个二线品牌。如果不是“甲醛门”事件,恐怕人们很难将目光投注在金威身上。
尽管金威啤酒集团董事局主席叶旭全极力否认“甲醛门”事件与其有关,并一再强
调“金威绝对不会以这种方式来陷害同行”,但可以肯定的是,金威在此次事件中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媒体对啤酒“甲醛门”事件的炒作,“金威啤酒”的名字被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借着这股东风,继4月12日天津项目开工之后,金威在7月20日又宣布进军西安,正式迈开了其走出广东、向全国扩张的步伐。
金威的“野心”
早在两年前,“甲醛门”事件就有过一次。与此次不同的是,两年前的事件有证据是金威一手导演、主动挑起的,那时金威已向外界表露出了其“野心”。
而这个“野心”背后的操纵者就是金威啤酒集团掌门人叶旭全,金威啤酒的命运也是随着叶的到任而改变的。
2002年1月11日,金威啤酒的大股东广东控股有限公司改组金威经营班子,委派广东控股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叶旭全兼任金威啤酒集团董事局主席。叶为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酷爱音乐,之前的工作与啤酒业毫无关系。
当时,啤酒工艺添加甲醛是未公开的行规。而刚刚接触啤酒业的叶旭全却对此项行规提出了质疑,就在其上任后的第二个月,金威啤酒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啤酒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其第一个课题就是叶提出的“不添加甲醛酿造啤酒”的“绿色工艺”。一年后,该技术研制成功,金威如愿以偿地生产出了不添加甲醛的啤酒。
2003年3月28日,金威啤酒对外宣布,其绿色工艺应用研究项目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应用国际领先的深度冷藏和啤酒过滤技术,彻底去除啤酒中的杂质,不使用有害助剂甲醛。”2004年6月,“金威啤酒绿色工艺应用研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科技推广项目。随着该技术的应用,金威发动了一系列宣传攻势,声称“金威啤酒是全国同行业第一家不添加甲醛酿造啤酒的企业,喝啤酒就要喝不添加甲醛酿造的金威啤酒!”
金威啤酒的行为,犹如在行业内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时间,有关甲醛的讨论如火如荼,消费者谈“啤”色变,主要竞争对手甚至直指其是在“炒作”。
其实,金威啤酒在炒作工艺的背后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叶旭全认为金威啤酒应走出深圳、走出广东。事实上,早在十年前金威啤酒的前身粤海啤酒就已走出了广东,先后并购了5家外地啤酒企业。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总部设在香港的母公司受拖累出现资金危机,最后不得不把并购到手的5家啤酒公司悉数卖出,只保留了深圳的两家工厂,金威啤酒的最初扩张以失败告终。
2002年,金威啤酒摆脱危机,并开始恢复生机。人事大调整又给金威啤酒和叶旭全一个发展机会,自此,金威啤酒开始一步步扩张。
生死时速
2005年1月5日,设计产能40万吨、首期产能20万吨的金威啤酒(汕头)有限公司首期工程隆重投产;1月9日,设计产能40万吨、首期产能20万吨的金威啤酒东莞工程开工;4月12日,金威啤酒设计产能40万吨、首期产能20万吨的天津工程接着开工;7月20日,金威啤酒投资1亿美元,年产40万吨的啤酒厂正式落户西安。
为了实现扩张计划,金威啤酒于2004年1月28日与喜力签署合作协议,喜力亚太公司出资5.8亿港币,购卖了金威啤酒21%的股权。
按照金威啤酒现有的规划和每个啤酒厂10个月至12个月的建设工期计算,金威啤酒的规划产能将达到180万吨,其实际产能将在一年之内迅速上升至过百万吨。而目前国内近400家啤酒厂中只有青啤、燕京、华润、珠啤等六家啤酒厂具有这样的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叶旭全执掌的金威啤酒并没有像其前身粤海啤酒那样通过并购来扩张,而是采取异地建厂的形式来发展。
据记者了解,金威啤酒目前没有向银行贷款一分钱,其扩张所用的资金均为自身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而此前喜力参股出资的5.8亿港币,金威啤酒只得到了发行新股10%的1.8亿港元。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金威啤酒能以每年不超过2亿元的利润,在没有银行资金支持下,支撑其在全国多达十亿多元的扩张,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此,叶旭全向本报记者表示,金威啤酒吨酒利润高于全国平均吨酒利润300多元,而且有着稳健的财务管理,现金流充足,快速扩张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金威啤酒的扩张在中国啤酒业中只是快速扩张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青岛、燕京、华润等啤酒巨头纷纷通过并购或异地建厂的方式跑马圈地、做大规模,目前国内啤酒业已凸显出产能过剩的隐忧。以东莞为例,仅去年一年,就先后有金威啤酒、珠江啤酒和华润雪花啤酒在当地建厂,设计产能近百万吨。
对此,华润雪花董事总经理王群认为,“中国啤酒业产能本就过剩,供大于求,如今又制造出了新的重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