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刘捷音:奋力趟深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 15:56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姜雷

  今年56岁的刘捷音已经在民航业内摸爬滚打了27年。在两年前,他还是海南航空的一员干将——海航旗下新华航空公司的副总经理,如今他已经成为民营资本的代言人。角色转变之快,恐怕连他自己都无法预料。而他的这些转变,也正是数年来民营航空发展喜忧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由于行业高度管制、航空公司门槛高,民营资本无法进入。民营资本多年渗透的结果也只是小比例地参股地方航空公司、中小机场或航空服务公司。

  虽然,浙江均瑶集团在1991年就首创包机壮举,并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但那也不过是在民航业垄断之门上撬开了一条缝而已。

  彼时的刘捷音,正在全心打造他的新华航空,时任新华航空副总经理。1985年,他还参与创建了中国联合航空公司。而早在1978年,刘就进入民航总局,曾任国际司副司长。

  在80年代的下海潮中,刘捷音完成了从政府官员到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蜕变。

  2001年,成立了近十年的新华航空被海航控股。刘捷音被安排在酒店集团当副总,任燕京饭店董事长。远离了民航一线,刘捷音有些失落,他在等待机会。

  随着《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的实施,民航业的改革重组在资本结构上有了新突破。2002年8月,均瑶集团出资1.08亿元,参股东航武汉公司,占有18%的股份。同年,成都银杏餐饮集团持有了四川航空1%的股份。民营资本首次以入股方式,谋得发言权。

  2003年,新一轮民航体制改革进入实质阶段,三大航空集团完成重组,民用机场归入地方,民航总局高级官员多次表示,欢迎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民航对内开放的大门徐徐开启。当年,首家民营航空公司———鹰联航空公司,获得民航总局的原则同意。

  尽管相应的法规和措施并未出台,但嗅觉敏锐的民营资本依然意识到这个机会,受民航发展前景的吸引,民营资本加大了对航空业的投资。

  2004年,这个被众多民营资本戏称为“中国民营航空元年”的年份,数家民营航空公司相继成立。其中就有现在的奥凯航空,由新疆中京奇力投资有限公司、奥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奇力物流有限公司和自然人邓启华联合投资。

  在奥凯背后的几位股东力邀之下,蛰伏了近3年的刘捷音出山,担任奥凯的董事长。这些民营企业家看重的,正是刘多年从事民航业的经验和资源。刘捷音也对在中国实现低成本航空颇有抱负,双方一拍即合。

  刘捷音的加盟,给奥凯带来了深厚的业内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很多新华航空的老员工都追随刘加入奥凯。

  刘捷音并没有让股东们失望。2004年5月,奥凯获得民航总局的筹建许可,2005年2月获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3月获得《运营合格审定证书》,3月11日成功首 飞,正式投入运营。

  这也是民航自1994年暂停审批新建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后,10年来在准入政策上的首度松动,并且准入的主体可以由民营资本独自筹办,也标志着民航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同年,春秋航空和鹰联航空相继成立。2005年1月15日,民航总局出台《公共航空运输业经营许可规定》,对民营资本投资航空运输企业不作限制,民营资本进入航空运输业的政策门槛彻底消除。随后东部快线、东星航空、西部航空等3家民营航空的筹建申请相继获得民航总局的初步认可。

  奥凯航空曾计划以货运为主,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合适的货机,初期将以包机形式运营客运,时机成熟时将切入航空货运。经过半年的运营,刘捷音发现,在目前的政策限制和市场制约下,民营航空公司采取低成本方式运营,很难实现。奥凯航空面临着飞机引进受限、特业人员匮乏、市场准入不够宽松、配套政策不够齐全四大障碍,目前只能采用传统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成本难以大幅降低。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