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废旧轮胎制造黑色污染 轮胎翻修商机广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刘树铎

  7月19日,亚洲最大的橡胶制造厂澳大利亚顺行橡胶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顺行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新捷计划”,在中国广泛寻求合作者,共同开展复新轮胎业务。该公司总经理Briansmith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了一句眼下很时髦的话:推动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废旧轮胎已成巨大的黑色污染

  据中国轮胎翻修利用协会姜治云会长介绍,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废旧轮胎也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而废旧轮胎已成为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源。2004年我国消耗橡胶420万吨,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橡胶消耗大国(2002年起超过美国),而橡胶消耗的近60%用于生产轮胎。2004年我国轮胎产量达到2.39亿条(包括摩托车和人力车胎),居世界第二,而当年产生的废旧轮胎已超过1.12亿条,约320万吨。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000万辆,废旧轮胎的产生量将达到2亿条。

  据了解,我国废旧轮胎的产生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我国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率比较低,目前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其一是旧轮胎翻新再利用。其二是废旧轮胎生产胶粉与再生胶。其三是将废轮胎用于生产农用鞋底、建筑用灰桶、猪食槽等低技术的粗放产品。再就是近年来刚兴起的有一些农民非法用废轮胎炼油等。

  但姜治云介绍说,无论旧轮胎翻新还是废轮胎生产胶粉,再生胶在我国的利用率均比较低,总体利用率为45%左右。相当一部分废旧轮胎资源用于生产低档产品或堆放在边缘地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我国轮胎翻新落后10—20年

  中国轮胎翻修利用协会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首先,按照发达国家轮胎翻新的技术、设备水平,我国至少要落后10—20年。以2004年我国废旧轮胎产生量1.12亿条为例,如果按发达国家水平,至少应有1800多万条旧轮胎可翻新,但我国实际只翻新了800万条,胎源严重不足,约有1000万条旧轮胎作为废轮胎报废了。其次,从轮胎翻新的品种来看,我国目前仅能翻新载重轮胎及公交车用轮胎,轿车轮胎的翻新还是空白,而在欧洲轿车轮胎翻新市场替换率为28.8%。第三,我国大型工程轮胎的翻新率仅为20%,而美国在90%以上。多数航空轮胎需运到香港、泰国等地方进行翻新,而美国的航空轮胎翻新率在90%以上。第四,我国目前轮胎翻新主要仍以斜胶胎为主,子午线轮胎由于所占比重仅50%,而且多数为胶车轮胎,因此翻新工艺、设备还比较落后。

  同时,我国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还没有一部正规的管理法规,回收体系尚未建立。目前主要有进城打工的农民自发收购,人们对轮胎翻新再利用的观念淡薄;新轮胎再生产和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翻修再使用,一般行驶里程仅十万公里,仅有4%的胎体能翻新一次;推广应用难度大;从事轮胎翻新、胶粉生产的企业税赋重,特别是农民收购的废旧轮胎销售给加工企业无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国家在轮胎翻新、胶粉生产方面投入少,没有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在贷款、融资等方面得不到支持。姜治云建议,国家在这方面应尽快出台《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

  轮胎翻修行业将成为市场新亮点

  Briansmith先生非常看好中国市场,他分析认为,中国的轮胎翻新行业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一旦发掘出来,将会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动力,这将是多赢的。轮胎翻新行业将会成为中国市场的新亮点。

  林树建先生是顺行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负责人,他的看法是,轮胎翻新在中国的市场非常广阔,估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国内的机动交通工具销售量将达到450万,随之带动的轮胎翻新行业也将会有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那么,如何保证轮胎翻新市场的健康发展?姜治云建议:建立健全废旧轮胎回收集散地,以解决当前无废旧轮胎回收渠道问题。可以先在北京、天津、上海进行试点,变目前分散、无序的回收体系为集中有序的回收体系;从产业政策抓起,凡新轮胎要从设计、生产上考虑轮胎翻新,对用户承诺轮胎使用寿命(包括翻新次数)、行驶里程;强制规定轮胎使用中的磨耗极限,凡达到胎冠花纹深度磨耗极限必须进行翻新;加工废旧轮胎的企业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必须符合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利用的要求;解决当前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企业税赋过重、进料无增值税抵扣,回收成本高,企业难以为继等问题。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