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青蒿链条环环藏暴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18:16 《时代信报》

  由于市场在短期内被急剧放大。大大小小的医药企业为争相逐利收购,甚至为此爆发了前所有未有的青蒿抢夺战。而隐藏在其后的利益链条被称作“短暂暴利”。

  青蒿收购价暴炒

  7月11日,丰都县内抢夺青蒿的收购战还在进行,一些地方的青蒿收购价格一度被炒到
每公斤7元以上。

  抢购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批量种植的农民,大多数农民希望这样的高价能够维持。

  对于丰都社双路镇农民贺国仁来说,屋后的一片长满苦蒿(青蒿)的荒地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是在每年秋季里收割,当作柴火烧掉。

  但今年把它们收割起来打包运到城里,能卖到7元一公斤,这为他带来了200多元的意外之财。这样的情形对于丰都社坛镇的农民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闻,因为一些骑着摩托车来收购青蒿的小贩,已经让当地农民多次享受了这种野草套现的实惠,这样的情况从6月底一直延续到7月初。

  与贺国仁不同的是,社坛镇的农民所售卖的青蒿大部分是人工种植的,他们知道去年的收购价格是每公斤五、六元左右。今年7元/公斤的价格与农民和政府事先商定的收购保护价相比,已经有利可图。

  平抑价格背后的手

  在青蒿产业链条的另一端,原料提价后造成生产成本提高,终端企业有些坐不住了。

  也在7月11日这一天下午,诺华在重庆希尔顿酒店举行了一场秘密会议。目的在于平抑这场竞价收购给自己和原料供货企业带来的危机,同时协调其采购体系内供货商之间的矛盾。

  参加会议的供货商有大方通和制药、华立医药、昆明制药等5家企业,会议所散发的资料被视为绝对保密。但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蒿素生产企业董事长称,其主要内容是让正在进行抢购的厂家“收手”,并统一收购时间。让青蒿进一步成熟,进而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让收购价回落的同时得到更高质量的青蒿原料。

  全球第三大制药厂商瑞士诺华是中国青蒿素的最大收购商,中国出产的90%左右的青蒿素由其收购。大涨价和提前收割都是诺华不愿意看到的,因为青蒿正常收割期在7月底,提前收割会导致青蒿素的含量下降到3%,而这个含量的正常值应当在6%以上。

  虽然提前抢购仅仅出现在一个地区,但如果不加控制,类似的情况很可能蔓延。由此一来,其原料供应很可能在青蒿素含量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短缺,造成对世界卫生组织的青蒿素类成药供应履约失败。

  由于主宰价格上涨背后的力量得到了统一的信号指令,青蒿的收购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

  7月18日,记者从青蒿一线收购者处得到的消息显示,丰都县的青蒿收购价格已经得到了控制,回落到6元/公斤。

  抢购背后的惊人利润

  除了收购企业,同样想平抑收购价格的还有丰都县县政府。丰都县青蒿素是在2003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产业化规范发展,而截至目前,全县20多个乡镇、1.2万户农户加入种植大军。

  这个带有政府性质的项目,另一个具体实施者是大方通和制药,它负责在技术、种子等方面辅导农民进行种植,与此同时,大方通和制药也获得了国家1040万元的无偿拨款。大方通和制药国际营销部负责人文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从2003年至今,大方通和已经在丰都投入260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建设。

  本来7月底是适宜的收购时期,但事与愿违。大方通和制药和丰都县政府的大力投入招来了大批的抢购者。这些抢购者让丰都县政府都有可能背负无法完成国家项目的责任,而作为大方通和制药,其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收购价每上溢一元,公司就可能损失近千万元。

  这些抢购者大都远道而来,怀揣着各种各样的心理,不计成本大量收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蒿素生产厂家董事长告诉记者,支撑他们高价抢购尚未达到收割期的低含量青蒿的理由是,产业链中有着惊人的利润。

  据透露,目前青蒿素的市场价格为7000元/公斤。以目前抢购的青蒿草3%的含量计算,可以生产3公斤青蒿素,价值21000元,而市场的抢购价格是7000元左右,经过加工,毛利立即翻了两番。

  而据文化介绍,正常的人工培育青蒿草中青蒿素的含量至少为6%,2003年大方通和制药在丰都试种的青蒿草的含量已经达到了8%。如果按正常收割计算,每吨青蒿草所提取的青蒿素所产生的收益应当再增加一到两倍,即达到四倍的毛利。

  这是一个惊人的利润,也是驱动青蒿素厂家们敢于爬山涉水抢购的动力源泉。也正是在这样超额利润驱使下,国内的青蒿素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关于青蒿淘金的梦想并没有在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环节终止。整个产业链条的暴利延伸到了从青蒿素到成品药的每一个环节。

  7月15日,记者通过国际长途电话采访了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在刚果布拉札维办事处,其媒体发言人Sam Ajibola表示,目前在非洲所使用的青蒿素成品药的价格是2.4美元/份,需求量在数千万份,其供应商主要是瑞士诺华。

  “事实上2.4美元的成品药的价格青蒿素原料成本仅在0.6美元以下。”文化告诉记者,成品药所产生的利润同样惊人。

  诺华只是公益行为

  由于诺华是世界卫生组织青蒿素类成品药在国内惟一的采购对象。2004年就是6000万份,市值达1.44亿美元,青蒿素需求量约60吨。据诺华称,明年将有上亿份的采购量,所以对青蒿素原料的需求量巨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生产青蒿素的厂家都想和诺华套近乎。诺华一直居于整个青蒿素“食物链”的最顶端。与此同时,诺华的业务也让众多的青蒿素厂商垂涎三尺,但又迫于其是青蒿素原料的最大买家对其毕恭毕敬。

  事实上,诺华并没有在这条食物链中占尽优势。记者致电诺华制药工厂一位曾经主要管理青蒿素生产的负责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意外地表示,诺华在青蒿素成品药的环节基本不赚钱,只是一种公益性的商业行为。

  青蒿素厂商们并不否认诺华向世卫组织供货赚“名”的观点,因为诺华的成品药生产标准相当严格,同时在瑞士生产,人力和加工成本很高,其利润不像想象的高。每年供给大量的青蒿素成品药给世界卫生组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这样的订单如果落到国内的青蒿素厂商头上,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加上原料优势将会使青蒿草到成药的利润翻至5倍以上。但前提是要“搞掂”世界卫生组织,让自己的成药进入世卫采购目录。

  诺华华立名利之争

  事实上,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以至于中国现在没有一家企业的成药进入采购目录。但有巨大的利润诱因,围绕青蒿素项目上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制衡与斗争。在所有的企业当中,华立与诺华最为典型,它们也最终促成了丰都的青蒿争夺战。

  瑞士诺华、华立医药是绝对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的两个对手,前者每年销售额200多亿美元,后者不及其零头。然而在青蒿素类药的竞争上,诺华却一直受制于华立。直到现在诺华的原料药复方蒿甲醚仍需要从华立控股的昆明制药购买,这一直是诺华的一块“心病”。

  在2004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华立占有青蒿素原料80%的市场。坐拥原料优势,挤兑诺华,让自己的成药阿特健进入世卫采购目录,赚取成药环节的超额利润,在业者眼中看来是华立既定的战略,

  于是,华立与瑞士诺华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华立一直想绕开诺华直接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采购体系。诺华也想摆脱华立的原料控制,实现自由发展。

  为了实现彼此的战略意图,在2000年-2005年的时间里,华立频繁邀请世卫专家考察其青蒿基地,同时大建生产线,企图让其成药进入世卫采购目录,在原料供应上,也严格按协议向诺华定量出售。

  由于没有在华的原料基地,诺华感到仅依靠华立获取原料的压力。它开始绕开华立,通过其它厂商采购青蒿素。在这个过程中,大方通和制药、三奇制药等企业进入了其采购链。

  在诺华重建其原料采购链的同时,华立欲进入世卫成药采购目录但并没有进入实质性进展。目前全球最大的20万吨采购订单被大方通和制药拿到,华立只拿到6吨采购订单。Sam Ajibola在接受记者采访进表示,“阿特健”尚未进入采购目录。

  在这种情况下,青蒿素类药的原料供仍是华立的主要利润增长点,而诺华所需的原料又不能全由二线厂商提供。于是在诺华下一年的采购计划当中,华立控股的青蒿素又入其中。7月至12月,昆明制药和瑞士诺华又签订了48吨的蒿甲醚原料药供应协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