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铜加工产能扩张潜伏经营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9:03 经济参考报

  受高铜价等因素的刺激,近年国内铜加工项目投资大幅增长。专家认为,这一批计划新上马的铜加工项目起点高,一方面将有助于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将导致国内铜加工生产能力迅速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加工费将进一步下降,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步伐将加快。国内铜加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当前高铜价的铜加工走势,谨防投资和经营风险。

  扩张规模接近目前产能1/3

  记者从日前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铜期货·现货互动峰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国铜加工生产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铜加工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1949年以来,我国铜加工材产量突破第一个100万吨用了47年时间(1949至1995年),突破第二个100万吨只花了7年时间(1996至2002年),而突破第三个100万吨则只用了1年时间。2003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达到了319.6万吨。

  在高铜价等因素的推动下,国内市场近年呈现出铜加工项目投资热,单一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民间资本大量进入铜加工业,国内一些大型综合冶炼企业也纷纷重点发展铜加工业。

  据不完全统计,今后几年,全国计划新上的铜板带、铜管、铜棒、铜杆等铜加工项目投资额超过67亿元,新增产能超过155万吨,这些项目大多将于2007年前投产。截至2004年底,我国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700家,生产能力约为500万吨,此次计划新上马的产能接近目前生产能力的1/3。

  四大因素推动铜加工投资热

  国内铜业专家分析认为,国内出现铜加工投资热,有着深刻的市场动因:

  市场需求。以引线框架铜带为例,2004年,中国引线框架铜带的需求量大约为3.5万吨左右,但是目前我国引线框架铜带的生产厂家只有洛铜、上海金泰、宁波兴业、北京金鹰等企业,合计年产量不足1.5万吨,而且表面质量和批次性能也不稳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绝大部分还依赖进口。

  投资回报率较高。近年来,国内电子、通讯、家电等行业迅速发展为铜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契机;同时,今年以来,铜价大幅上涨,企业认为此时投资可期丰厚的回报。

  中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中心,铜加工业的强劲发展趋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外资本不断涌入。目前,世界主要大型铜加工企业均已在中国投资或将在国内投资建厂或建合资企业。如日本三井、三菱、福田铜箔、德国威兰德、美国奥林黄铜公司、耶兹公司等世界铜加工巨头纷纷移师中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许多铜加工企业,也不断在江浙沿海地区投资设厂,世界铜加工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

  冶炼企业产品战略多元化。国内一些大型铜冶炼企业上马铜加工项目,以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的产值和利润,解决产品销售单一的格局,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

  铜加工投资热利弊互现

  客观地看,此次新上马的铜加工项目技术含量高,有助于提升行业水平和产品档次,相应产品进口将大大减少,有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但是业内人士也担忧,若这些项目如期投产,国内铜材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将出现过剩。

  自2001年后,我国铜加工材生产能力利用率一直维持在80%左右,2004年,全国铜加工材生产能力利用率为83.3%。而今后几年,计划上马的铜加工项目投产将进一步降低产能利用率,加工利润将逐步降低,业内势必出现竞相压价、无序竞争的局面。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国内铜材加工费已经呈现下降趋势。以铜管为例,2000年,单位铜管生产量获得的加工费为6000元左右,到2004年,其加工费跌至4500元至5000元;单位内螺纹管生产量获得的加工费为1.2万元,到2004年其加工费则跌至7000元至8000元。

  业内人士说,今年以来,铜价一直在30000元以上的历史高位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若计划新上马铜加工生产项目,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和投资风险。

  作者::李兴文 潘清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