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一只蜜蜂的自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05:06 第一财经日报

  意大利蜂能产蜂王浆,经济效益好,受到了养蜂人的追捧,中华蜜蜂由此慢慢濒危,并导致固有自然生态体系遭到破坏

  本报记者 李晨 发自北京

  我可能要永远地离开你们了,亲爱的朋友们。

  我是一只中华蜜蜂蜂王,以前一直快乐地生活在北京市房山区浦洼乡。但最近,见多识广的雄蜂告诉我,我们的种群正在受到意大利蜂的威胁,而我,可能会随时悲惨地死在意大利蜂的蜇刺下。

  2000多年前,我的祖先就生活在中国了。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中国的生态才更加平衡,特别是高寒山区的很多树种都在早春或晚秋开花,如果没有我们,它们的受粉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意大利蜂在中国扎根开始,我们就走上了种族灭绝的道路,只不过我最近才知道这些。

  中华蜂之死

  20世纪初之前,我们还是中国主要的蜜蜂种群。1930年,中国养蜂专家黄子固和合作伙伴为李林园养蜂场从美国鲁特公司购进10只意大利纯种蜂王,作为改良蜂种和开展蜜蜂育种研究的素材。到1933年,这10只蜂王造就了一个每年向全国各地输送1500只种王蜂的蜂种基地。

  其后,由于我们不能产蜂王浆,产蜜量也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而意大利蜂的产量高,能产蜂王浆,经济效益好,受到了养蜂人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养蜂人开始转养它们,抛弃了我们。

  其实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我们最怕的是来自意大利蜂的侵袭。

  按照专家的说法,西方蜜蜂的盗蜂(蜜蜂属的各种蜂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称为盗蜂)行为特别厉害。由于意大利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与我们雄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有点相似,守门的工蜂没法识别意大利蜂,它们就可以趁机混进来抢夺我们的花蜜,我也有可能就这样被杀掉。

  此外,当一个村寨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我们时,会使3公里范围内我们蜂王的交配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这也是导致我们数量迅速减少的因素之一。

  识人类文字的雄蜂告诉我,著名蜜蜂专家、吉林省养蜂研究所研究员葛凤晨很早便开始关注我们的命运,1993年,他便完成了《长白山中华蜜蜂兴衰史研究》的论文,对我们的衰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我一向对数字不感兴趣,但这些数据让我感到颇为悲伤:1950年时,北京市还有我们的同类4万群;到上世纪60年代,下降到1万多群;到2000年,只有房山区浦洼乡仅存30群。在国家林业局编制的2000~2005年度《全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中,我们被列为拯救保护物种保护对象。

  我还听说,目前,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华蜜蜂已相继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经没有农民用传统方式饲养我们;在引进西方蜜蜂之后,国内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减少了80%以上,山林中已很难找到我们的同类。

  多少年以来,我们都是植物繁衍不可缺少的环节。大自然的植物中,以依靠昆虫授粉的虫媒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对我们采蜜传粉的依赖极强。按照北京市房山区林业科技服务中心站长张学武的说法,我们的好处就在于什么花蜜都采,蜜源比较好。另外我们的嗅觉灵敏,可以发现小范围蜜源,对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只能发现大范围蜜源的西方蜜蜂;我们每日外出采蜜的时间比西方蜜蜂多2~3个小时,而采蜜习性不同的西蜂在取代我们后,一些种类的植物因此无法得到授粉机会,植被体系因而受到影响。

  哦,有件事情要说给你听,这可不是自我表扬。1977年,四川当地的中华蜜蜂大量病死,当地西方蜜蜂无法起到补偿作用,结果当年当地的水果、经济作物大面积绝收。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前研究员杨冠煌对此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我们的减少及灭绝破坏了中国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使植物多样性减少。他举例说,一些杂木林森林正在向植物单调的松杉林转化,这不但使得植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同时,也使得依托这些植物生存的昆虫、鸟类减少,整个生态链悄然发生了改变。

  出路:保护区与新品种

  没办法抵挡西蜂的入侵,人类就开始想法保护我们。张学武说,北京市只有浦洼乡受到意大利蜂影响最小,所以才有了保护我们的机会。

  2003年11月,浦洼乡开始申请建立保护区,今年3月保护区获批。在这15000亩的土地上,浦洼乡下属两个村的养蜂人清走了意大利蜂,我们才得以生存。因为极力扩种,浦洼乡的中华蜜蜂种群从2003年初建保护区时的30箱半发展到了现在的600余箱,到今年年底,预计可达1500~2000箱。

  我们听张学武如是说,他们现在的目标是把浦洼乡的意大利蜂全部清除出去,给我们以生存空间。

  其实,平心而论,从养蜂人的角度看,重新饲养我们,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浦洼乡为鼓励当地养蜂人饲养中华蜜蜂,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如蜂农们成为生态管理员,每位蜂农每月补偿450元。为了保护我们,当地养蜂人也不得不作出牺牲。为了使我们的种群迅速扩大,我们采来的蜜,养蜂人都没舍得拿去卖,全给我们繁衍后代用了。

  然而,我们的未来命运毫不乐观。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助理彭文君就曾发话:“保护中华蜜蜂是必要的,但搞保护区并不一定有效。这需要加强对中华蜜蜂的研究。”

  而杨冠煌是建立保护区的提倡者。他认为,至少应该在中华蜜蜂已处于濒危状态的东北、华北和西北首先设立自然保护区。“先把中蜂发展起来了,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杨冠煌认为,长远来说,还是需要通过基因技术,培养出具备高产蜂王浆、采集蜂胶等能力的中华蜜蜂新品种,“(经济效益)能够赶上西蜂了,蜂农就会接受。”

  杨冠煌说,这需要5年时间,可他有些担心,“农业部预定的中华蜜蜂品种改进的研究选题,至今没人接手。”

  本文由第一财经日报授权新浪网独家网络转载,未经该报与新浪网许可,任何网站不得擅自转载。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