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海信蝶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5:54 经济观察报

海信蝶变

  本报记者 李晶 青岛报道

  在人们眼中,中国家电业无疑是个残酷的“角斗场”。此前,饱受价格战、庞大库存困扰的中国家电企业就像一个开着敞篷车的平民在高速公路上高歌猛进。现在,曾经以谨慎投资著称、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欠缺激情”的海信却似乎突发奇想,希望未来能够像一个开着商务轿车的中年人稳健矜持地在林荫路上悠然前行。当“中国价格”、规模扩张、疯狂并
购,这些都不能成为曾经风头无二的家电大佬的救命稻草时, 一贯以沉默姿态出现的海信正试图凭借自主技术研发给萎靡不振的家电业以新的“救赎”。海信能给人们带来惊奇吗?

  6月30日,坐落在青岛音乐广场边的海信大厦在弥漫的海边雾气中透出丝丝的威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的办公室位于23层,两面是窗,视野极佳。这位48岁的山东牟平人一脸诚恳,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让周厚健感到欣慰的是,就在4天前,海信集团刚刚在北京发布了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 这款历经四年艰苦研发、总投入三千多万的芯片的诞生对海信集团来说,意义重大。

  海信的“信芯”

  按照周厚健的说法,从1990年代初开始,海信去美国参加CES展算起,十多年来,海信要造“自己的芯片”,这一直都只是个“梦想”。

  直到2000年,周厚健召集海信研发中心的七、八名员工开会,讨论要不要自己造芯片。

  “大家争论得很激烈,项目的风险很大。”周厚健回忆道。当时,战嘉瑾(后来成为这个研发团队的带头人)坚持说能开发出来。随后,由战嘉瑾组队考察,2000年底该项目立项。

  “海信芯片研发的核心团队由10个人组成,在上海进行封闭式的研发。”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则告诉记者,让人们感到惊讶的是,4年的枯燥研发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离队。“最大的挑战是对寂寞的挑战。”

  “整个研发过程最渺茫的阶段是刚开始的时候,要搜集材料,做分析。”海信集团负责技术研发的副总裁郭庆存则感慨,“最困难的时候是在技术方案走通之前的摸索阶段,而在流片设计出来后,要进行反复的验证和修改,前后十几次。”

  “庆幸的是,周总曾悄悄对我说,即使失败了,也要肯定他们的工作。”郭庆存称,”在这种高风险的研发项目中,海信渴望成功,但同时允许失败。”

  毕业于西北大学的刘勇分到海信电视一所半年之后,就开始介入数字芯片的数字板的开发工作。“2004年11月27日,数字芯片出来之后,当时定下来的试产期是3月29日,这意味着有三个月的数字板的测试期。时间挺紧的。”刘勇回忆道,最紧张的时刻就是,做200台试产时,总线出了问题,大家连续工作了三个昼夜进行逐一排查。“有的时候,则需要在40度高温,70%的湿度的老化室呆上一个下午,为了验证一个技术环节。”

  “创新就是生活”

  江西路11号,是刘勇工作的地方,海信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公司研发中心即坐落在此。这里是青岛、山东乃至整个长江以北的电视工业心脏。事实上,在江西路11号,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做着相同而平凡的事情,他们的想法与刘勇一样,就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每改进一道工艺、一个配件,或者缩短哪怕1毫米的焦距,他们就会兴奋不已。

  28岁的吕继刚来海信工业设计中心4年了,他最推崇的设计师是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去年由他主持设计的77系列获中央电视台的产品设计大奖,这款设计线条非常流畅的产品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细节,黑色的屏幕及内框,搭配金属质感的音箱外框,外框的下半部分设计成圆滑细腻的凹进样式,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外观设计理念。

  “在开始设计每款产品时,大家要进行头脑风暴,每个人都要思考,画很多草图,然后讨论。”在吕继刚看来,一流的设计师是使海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重要方式。

  许多设计的新思维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而在吕继刚看来,最重要的是,中心鼓励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质疑。“大家信奉的加法原则,就是先使用群体环境等简单的要求,画草图,出创意,做产品,有好创意全部加入进去,然后出第二轮草图,再从设计定位、成本控制等原则进行减法原则。”

  据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介绍,公司每年推出大约300多款产品和技术,其中电视产品有100多款。

  事实上,“创新就是生活。”这是海信内部提出的口号。

  周厚健有一次说,他希望江西路11号的每个员工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创造性工作,都能够对自己手头的工作进行创新。 最早改变的是周厚健自己。2002年的一个星期天,他散步到了江西路11号,在那里转悠了老半天后,突然心血来潮,打电话给负责基建的人说,他希望这里有一块大草坪,希望那些年轻人能够有一块休息的绿地,一块自由的空间。

  “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技术”

  周厚健说,“一般企业的产品开发周期平均需要两年,而海信致力于缩短这个周期。”海信现在已经达到两天半出一个新产品、一周出三个新品的开发速度。对家电“核心技术”的追逐成为保证海信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技术立企是海信的安家之本。” 周告诉记者。

  “未来的家电行业的竞争不是价格、渠道,而是核心技术。”周厚健表示,国内彩电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传统彩电的竞争是靠量和低价,而高清平板产品的竞争则是靠技术和品质。因此,谁拥有了核心技术,就意味着谁能最终占领“制高点”。

  2004年,海信在电视机产品上实现了30%的增长,2005年1-4月份,这一数据为64%。虽然海信彩电总销售额在全国已位居前三名,但这些并没有引起周厚健多大的注意力,因为他并不太关心海信低端产品能否上规模。

  周厚健关注的是海信的技术能否持久地在同行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特别在这个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技术”的转型期内。

  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家崇尚技术创新、重视战略核心的公司。

  2002年11月,周厚健在海信集团一次内部会议上说:“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引进,而应该永远依靠自主研发,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开发的道路,……请大家务必有足够的危机感。”

  没错,海信对自主研发的坚持首先来自于这种危机感。“我们的原则是做强,而非盲目做大。”周厚健称,“海信追求的是长期利润,健康的现金流,而不是规模。”

  在海信看来,自主研发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多年来,周厚健养成的一个习惯是每天都要在下班前研究海信当日的出库量、销售量和毛利率表。

  据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介绍,自主研发的数字芯片价格约比国外同类产品便宜5美元左右,有助于降低中国彩电行业的采购成本,而对于海信来说,该芯片产业化后达到年产10万片即可实现盈利,由于目前信产部已决定向国内彩电行业推广这一技术,因此预计该芯片年产能将达到数十万片,盈利前景比较乐观。

  根据海信的规划,一旦该技术实现产业化后,他们就将尝试由单纯的生产制造商向技术专利商延伸。据了解,海信集团已经决定将芯片的产业化生产纳入其上市公司海信电器(600060),以实现芯片产业的垂直链接,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此外,在与渠道商的回款问题上,我们从来都是很强硬的,必须在一定期限内结款,充分保持财务健康。”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说。

  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技术型”的追求和不断的技术创新,今天的海信正在进入一个收获期。

  首先是高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2004年,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其中海信主导产品海外销售收入全年实现1.8亿美元,同比增长91%。另据中怡康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10月份以来,海信在34寸以上高清平板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以11.93%的份额跃居全国第一,在26、32寸以上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更是遥遥领先。

  除了自主研发之外,海信集团降低企业成本的手段还很多,每个部门都变得精打细算。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为了压缩开支,海信集团各部门纷纷采取租车制,而将原有的大部分车辆卖掉。

  未来的“中国三星”

  “在十年内,海信要力争成为同行业的世界级的领导企业。”程开训告诉记者,这是海信的经营目标。同时,他认为,海信这几年越走越快,是因为前边的选手纷纷犯了错误,而海信没有犯错误。

  “在中国家电行业,不同的目标诉求,成就了一些‘投机者’。但海信不会去做一个投机者。”程表示。

  在“稳健压倒一切”的财务政策使海信成为“经营健康”的企业的同时,海信也是一个善于不断调整的公司。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在周厚健的带领下,海信每年都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海信集团各部门的人员直接对副总裁负责,中间不再设部门负责人。“这样可以减少汇报层级,提高效率。”海信的内部员工告诉记者。

  “笑到最后的不是凭着规模和成本优势,而是技术和组织创新。”在周厚健看来,海信对于三星模式的效仿就说明了这一点。2002年3月,韩国人尹荣基来到海信,他是三星数码产品的副总,后来,一名叫李浩铉的三星人接替了他在海信的位置。

  他们的使命是在海信推行TPI和TPM,前者是全员劳动率创新的简称,即组织创新的活动;后者则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目的是在各个环节上持续不断地进行改善。这些管理创新就是引导企业每个人从细小环节中发现需要革新和可以革新的因素。

  但“三星”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简单复制成功的。一个相对简单的数据对比是:在海信,整体从事技术研发的博士有30多人,而在三星,这一数字是3000多人;海信工业设计中心是十几个研发人员组成的设计团队,而在三星的“家庭实验室”,相对应的研发人员数字是380多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据悉,海信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目标首先锁定从日本、美国引进有经验的专业顾问或技术带头人。

  (本报记者杨兆清对本文亦有贡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