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雁争 报道
本报昨日分析了平安收购广发行的各种可能。文章见报后,记者从广发行某内部人士获悉,平安面临的竞争比传闻更激烈,其中外资银行有三家,内资有两家,注资金额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各种事宜近期难有定论。
平安收购遇到瓶颈
该人士证实,平安的确一直和广发行接触,目前并不处于主导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城市信用社改革时,广东省部分资产质量较差的城信社在政府主导下并入广发行。此外收编中银信托公司时,也令广发行背上不少坏账包袱。至于目前广发行到底有多少坏账,业内有各种说法,从几十亿至上百亿,但都没有得到广发行和相关监管部门的确认。
此前有报道说,广发行重组将会被剥离不良资产。由广东省政府出资200亿元和央行通过再贷款注资100亿元,用以处理遗留问题。
恐怕政府未必愿意做这个“冤大头”。记者了解到,平安迟迟没有得手,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和政府谈不拢。
而对于银行来说,坏账的风险不容忽视,头寸的压力不能不顾。平安作为其最大的资产持有者,恐怕让广发行难以取舍。一旦平安提现,广发行将非常被动。
该人士没有透露另外两家内资的任何信息。
外资银行可能颇具来头
该内部人士也没有透露三家外资银行的名称,但是记者估计,这些外资银行颇具来头。
中国一向是外资银行眼中的热土,而借入股中资银行的途径进入中国,则是成本最低的途径。但是四大国有银行毕竟有限,海外投资者已经把眼光投向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身上。
目前,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已经名花有主;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属于集团控股性质,外资很难进入;而一些二线城市的商业银行,由于只能在本市开展业务,又难以满足外资的胃口。
广发行在北京、上海甚至南方的部分县城都有网点,是外资理想的收购对象。
外资银行的中国扩张计划一度引起了政府的警惕。为了保护中国银行业在完全开放之前,免受过大的冲击,银监会正在拟定一系列限制措施。按相关规定,外资在股份制银行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
但是,外资银行有资金实力,能够帮助政府解决坏账的难题。外资银行完全有可能以此为条件,说服政府放宽股份限制,达到控股的目的。
该人士认为,外资的条件可能不限于此。他们会要求全面经营业务,而根据加入WTO时的协议,2006年前,外资不得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甚至会要求为青藏铁路、西气东送等敏感工程贷款,这些贷款此前一直由国有银行承担。
“中国政府希望以重组增强中国银行实力,外资银行希望借机进入中国。博弈过程可能很漫长。”在重组的前夕,这位广发行员工的态度非常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