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经济动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7:30 《时代信报》

  记者 黄光红

  2005年7月2日,沙坪坝区石碾盘。

  提着从天星桥农贸市场买回的菜,刘玉霞进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盛了满满的一盆水,并加入少许盐,然后将藤菜和茄子放入盆里浸泡。

  “将菜用水浸泡的目的,在于去除菜上残留的农药等有毒物质,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身为医生的刘玉霞十分注重吃的安全,她给记者解释道,她很担心买回家的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因此,每次从农贸市场买菜回家后,她都要采取这样的办法来尽量减小蔬菜里的有毒物质残留量,然后才下厨、食用。

  刘玉霞说,让她产生这种担忧的原因是,现在农贸市场和超市里没有无公害蔬菜卖,而普通蔬菜吃起来让人不太放心。

  近几日,记者在对主城区10多个农贸市场和超市调查后发现:除了一家超市有少量无公害蔬菜卖以外,其余农贸市场和超市均看不到无公害蔬菜的影子。

  重庆推行无公害蔬菜的时间有6年之久了,为什么至今还买不到无公害蔬菜?是不是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经没有生产无公害蔬菜了?

  八成销往重庆本地

  6月30日,记者乘车来到了距离璧山县城3公里的璧山城北无公害蔬菜基地。

  基地一块接一块的土地上,几乎清一色种的是番茄。这些番茄长势良好,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红色的果实。

  时值下午3点,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得人心发慌。新堰村66岁的农民杨国全顶着烈日,正仔细地给自己的番茄浇水。“天气这么热,不给番茄多淋些水,番茄就容易死掉。那样损失就大了。” 他告诉记者,番茄长得好,能给一家人带来不错的收入。

  杨国全的番茄地有1亩多。自今年初以来,这块地里的番茄已经出产了近万斤,为他家增加了4000余元的收入。八、九月份后,这里又将种上秋黄瓜、大白菜等蔬菜,预计还可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

  “这比过去种庄稼好多了!”杨国全说,“以前,这块地每年种一季稻谷,最多只能产1000斤谷子,如果拿去卖,只有几百元的收入,仅仅相当于现在种蔬菜得到的收入的零头。”

  比起杨国全,50岁的罗华中似乎更加高兴。“今年,番茄的价格较好,每斤平均能卖4角多,而且供不应求。每天上午,都有许多重庆和外省的菜贩来这里收购。”她笑着给记者介绍,她家共种有4亩番茄,除去种植成本后,每亩能净赚3000多元。今年1到6月,她家种番茄的收入就达到了1万多元。

  记者注意到,基地内农民所住的房屋,全部是整洁漂亮的、外墙经过粉饰了的一楼一底的砖房。62岁的张龙全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基地里的农民日子过得很舒服。

  据璧山县农业局园艺站站长罗治平介绍,璧山城北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7000亩,年产无公害蔬菜6万余吨、产值8000万元。其菜品在早春以番茄为主,早秋以大白菜、甘蓝、黄瓜、豇豆、莴笋为主,主要销往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其中,重庆的销量占80%左右,由于产销两旺、收入不错。

  重庆市农业局蔬菜处处长刘红雨告诉记者,自1999年开始推行无公害蔬菜以来,重庆目前已经建立了45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年产无公害蔬菜40万吨左右,其中大部分在本地销售。

  混迹于普通蔬菜中

  基地产销两旺,市场难觅踪影,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重庆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里有无公害蔬菜卖,只是由于被人与普通蔬菜混在了一起,且价格、外观与普通蔬菜无异,才造成了市场上基本上没有无公害蔬菜卖的现象。”重庆市蔬菜协会秘书处的钱应高一语道破天机,这叫‘有菜无市’。

  “谁说没有无公害蔬菜?我的菜就是从白市驿无公害蔬菜基地进的,绝对是无公害蔬菜。”在沙坪坝区陈家湾农贸市场,一位菜贩拍着胸脯对记者说。

  另一位菜贩也称,他卖的菜是每天一早从歌乐山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购进的,只是没有打无公害蔬菜的牌子卖而已。

  在北京华联超市沙坪坝店蔬菜摊区,一位营业员见记者到处寻找无公害蔬菜,便将一摊位上的番茄和黄瓜介绍给了记者,不过,这些无公害蔬菜也如记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一样,没有任何表明其身份的标志。

  重庆市农业局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副处长陈朝轩证实说,现在市场上卖的蔬菜中,有一部分就是无公害蔬菜,但却基本上没有贴上相关的标志,所以很难与普通蔬菜分清楚。

  花钱不讨好的标识

  根据《重庆市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规定,蔬菜生产者、经营者和蔬菜基地可以申请无公害蔬菜认证,经认证的可以使用无公害蔬菜专用标识。

  出于推广无公害蔬菜的需要,重庆市农业局将这样的专用标识发放到生产者和经营者手中,但却并不受欢迎。“很多蔬菜生产者和经营者嫌麻烦,再加上成本方面的考虑,便没有贴无公害蔬菜专用标识。”陈朝轩说。

  璧山城北无公害蔬菜基地菜农杨国全对记者说,以前他曾经在自己种的蔬菜上贴过这种专用标识,但没过几天后,就不想再贴了。“每一个番茄都贴专用标识,麻烦得很。遇到菜贩要得多、时间急的时候,还得花钱请人贴,划不来。而且,标识也要2分钱一个,贴1万个番茄的话,光买标识的费用就要200元。”他解释道。

  “就这样,种蔬菜的不贴,菜贩子也不贴。久而久之,无公害蔬菜专用标识就被弃之一旁。”璧山县农业局园艺站站长罗治平说,这使得基地的无公害蔬菜被菜贩子收购后,便与普通的蔬菜混在了一起。

  表明无公害蔬菜身份的另一种办法同样也没能延续下来。据罗治平介绍,三年前,市农业局给各蔬菜基地制作了2000多个装蔬菜用的塑料箱,璧山城北无公害蔬菜基地从中购买了400多个。不过,这些每个价值30元的塑料箱却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到了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基地蔬菜就被人从塑料箱中取出,又与普通蔬菜混在了一起。罗治平解释说,“这样,既花钱,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市场不认“无公害”

  在刘玉霞们为买不到无公害蔬菜而烦恼的时候,市场上打了无公害蔬菜标识的菜反而不好卖。

  “在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出现、社会呼唤安全食品声音越来越大的今天,这的确让人不解,但它却是真的。”罗治平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1999年,璧山县启动了城北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并将该基地蔬菜命名为“璧绿”牌向全市推广,璧山县农业局园艺站负责此项推广工作。该站为此在主城区学田湾、大坪等几个农贸市场设立了几个专卖摊位,由专人负责销售。每个摊位的旁边,还立有一块广告牌,上面是对“璧绿”牌蔬菜的详细介绍。

  “开始两个月,尽管基地蔬菜的价格比同一市场内的普通蔬菜高1角至2角,但仍然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购买,每天每个摊位能卖近千斤蔬菜。”

  “很快,这引起了同一市场内其他菜贩的嫉妒,他们大幅度下调蔬菜价格,使其蔬菜价格与基地蔬菜价格的差距从最先的1角至2角,扩大到了4角至5角。” 罗治平说,迫于无奈,他们也不得不下调基地蔬菜的价格。

  这样一来,市民们看见基地的蔬菜降价,逐渐对基地蔬菜的品质产生了怀疑,加上一些菜贩子将自己卖的普通蔬菜标榜为无公害蔬菜,造成市民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无公害蔬菜。半年后,基地蔬菜在几个专卖点的生意一落千丈,少人问津。

  不可思议的是,“璧绿”以普通蔬菜的身份出现在农贸市场后却十分畅销。

  重庆市蔬菜协会秘书处的钱应高也介绍说,在重庆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盘溪市场,之前也有不少菜贩打起招牌批发无公害蔬菜,但没过多久,由于其它一些批发普通蔬菜的菜贩也公然以无公害蔬菜的名义批发蔬菜,使无公害蔬菜批发者的生意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后来,无公害蔬菜就逐渐混迹于普通蔬菜,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市场准入制是关键

  无公害蔬菜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这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经营方式有关。”钱应高认为。

  目前,重庆的无公害蔬菜基本上由千家万户的农民种植,不能保证每户农民都按照政府的规定去做。比如,在给蔬菜贴专用标识方面,一些农民可能会去做,而另一些农民就有可能不去做。”钱应高解释道,在经营方面,目前或者采取的是农户——菜贩——批发市场 ——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的模式;或者是农户——农贸市场菜贩——消费者的模式。这就无法让无公害蔬菜在一种专门的经销渠道中流通,从而与普通蔬菜区别开来。

  罗治平则认为,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也是令无公害蔬菜沦落到如此地步最为关键的原因。

  “在广州,由于实行了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无公害蔬菜从基地到消费者的过程中,就有了一种专门的流通渠道。而这样的流通渠道,正好有效避免了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混淆。因为在这样的渠道中,自始自终都没有普通蔬菜参与。”曾经在广州进行过相关考察的罗治平介绍,重庆没有实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就不能让无公害蔬菜有这样一种流通渠道,无法杜绝普通蔬菜参杂其中。

  罗治平说,要改变重庆无公害蔬菜目前的这种处境,可以推行农场主式的生产模式或订单农业的模式,但关键是尽快实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让无公害蔬菜堂堂正正走上老百姓的餐桌。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